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门 > 正文

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魅力初显

发布时间: 2012-0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中国教育报》通讯员?田红?陈秀梅?记者?黄蔚

  编者按: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党和政府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自2004年6月实施新政策、新机制以来,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均已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国家助学贷款让200余万学生受益,累计审批合同金额达172.7亿元。在近日召开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上,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5所高校介绍了学校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的做法和体会。本版特编发部分高校领导的发言及西南交大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经验,以资借鉴。


    第一部分【背景】
  ■国家助学贷款总体进展:

  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对原有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完善,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
  自实施新政策、新机制以来,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均已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据统计,自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31日,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120.4万人,新增审批合同金额102.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其中,中国银行中标的中央部门高校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大多数地方的高校已按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正在进行贷款审批和发放工作。
  ■教育部主要措施:
  2006年,教育部计划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督察和督办力度,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的运行工作。
  2.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教育部将于近期下发通知,要求还没有成立专门机构的中央部门高校必须在今年秋季开学前成立独立的处级建制的学生资助中心,并按照在校学生人数2500:

1的比例调剂编制,配备专职干部,确保人员到位。
  3.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进行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4.抓紧完善相关政策。全面落实“以奖代偿”等配套政策。
  5.切实落实银校全面合作。2006年,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各中央部门高校抓紧协调和沟通,继续巩固工作成果,落实银校全面合作协议,切实加强银校合作。
  6.配合财政部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财政困难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得好的省份,给予奖励支持。
  7.协调财政部提高西部省份的风险补偿金比例。
  8.做好2006年中央部门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招投标工作。
  9.配合国家开发银行做好河南、山西、青海等省的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认真总结国家开发银行在河南省承办国家助学贷款试点的工作经验,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第二部分【故事】

    西南交大:连续三年高还贷率是这样实现的
  提起国家助学贷款,西南交通大学的老师们无比自豪:6年内他们先后帮助5421名家境贫寒的学生圆了大学梦,办理了近一亿元的国家助学贷款,使得全校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谈及国家助学贷款,交大学子无比感激也无比幸福,他们说:“感谢交大,交大给我们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生活贷款以及生活补助,使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生活在交大真是一种幸福”。
  国家助学贷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也凝聚着西南交大教职工们的一片片爱心。走进西南交大,你会听到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句承诺坚守的力量
  “在交大,决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也决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在求学之路上举步维艰。”每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周本宽都会做出这样的承诺。为了这句承诺,交大的老师们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每年开学时,迎接新生的老师都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要协助新生注册和报到,同时也要“察言观色”,细细询问。每一名新生的不安,哪怕是勉强的微笑都会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吸引他们不断地搜寻哪些贫困生需要帮扶。
  电气工程学院02级学生张梅,家里经济条件很差。3年前,当张梅带着东挪西借凑到的几百元路费来到西南交大时,不知自己该咋办。看着她忧心忡忡的眼神,老师明白了一切,热情地跑上跑下,给她安排宿舍,让她在没缴一分钱的情况下就直接入读,并且帮她办理了生活贷款和学费贷款。回想那个记忆犹新的日子,张梅的声音里充满了温情。她现在的就业单位也是学院推荐的,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学院的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对此,电气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何晓琼说,我们就是要让贫困生感觉到生活在交大很幸福。
  自强不息以实力赢得尊重
  交通运输98级毕业生王晓东是第一批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人,大学毕业后在某铁路局工作。踏实肯干的他很快得到单位赏识。当单位领导通过了解得知他还背负着贷款,就在单位发动大家为他捐款,并迅速替他还上了贷款。2000级的王海涛等五位同学在单位实习时,他们的专业技能、人品让用人单位非常满意。用人单位获悉他们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者后,为了留住人才,主动为他们偿还了贷款,使他们成为当时在校生中最先还上贷款的学生。返回学校,王晓东为师弟师妹们做了报告,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贫穷并不可怕,关键要自强不息,恪守信用,助学贷款帮助我们完成了学业,我们要用自己的成绩和诚信赢得尊重。
  “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最注重的是对贫困生的教育,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懂得爱校、自强、奋斗,信守承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西南交大学生工作处处长桂富强如是说。
  诚信教育连续两年还贷率100%
  一次,工商银行的一位行长遇到交大的几名学生,闲聊中,他得知这些学生在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出于职业的敏感,他问道:“你们会还贷款吗?”几名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要还啊,不还贷款,以后师弟师妹们怎么贷款啊?”这位行长满意地笑了,而这几名学生还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就是他们的“财神”呢!
  许多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还贷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份信用记录,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有责任铭记诚信,按时还款,恪守信用。”
  学生的诚信意识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党委副书记王顺洪说:“要用理论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大学期间不仅仅从感性上去认识‘诚信’这两个字,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理论上对诚信,对道德有更深的认识。”学校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还推出了以“爱校、责任、奋斗、自强、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教育在广大学生中,尤其是贷款学生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经有一名贫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在大学四年级时被退学。离校时,辅导员老师很担心,他会遵守承诺归还助学贷款吗?结果,这名学生离开学校后,四处寻找工作,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全部将助学贷款还给了银行。还完钱的那天,他给辅导员打了个电话说:“我虽然没拿到大学毕业证,但老板对我很重视,因为我很诚信,感谢学校培养了我诚信的美德,这将是我终身受用的东西。”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西南交大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的学生实际还贷率高达100%,2005年学生实际还贷率也达到91.5%,现正全力冲刺第三个实际还贷率100%。
  制度保障良性循环
  让贷款学生铭记诚信,使他们的人生充满阳光,这源于西南交大校领导高度认识、精心组织,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100%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院系学生工作组”的组织模式,银校双方定期沟通的工作机制,以及家长承诺与联系制度、与毕业生就业单位联系制度、毕业生联系档案和停贷制度等,并充分运用网络等手段,实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制度化管理。
  还贷率高是不是只是说明学校的还贷工作做得好呢?“客观地说,还贷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学校连续16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密切相关,最为根本的是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是分不开的。”西南交大党委副书记王顺洪很认真地对记者分析道。


    第三部分【观点】
  发挥经济资助育人功效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彦
    ■概况:
  北京大学从2000年开始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截至2004年6月,全校共有2245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了合同金额为3499.93万元的工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全校共有1964名贫困生获得合同金额近3456万元的中国银行国家助学贷款。
    ■做法:
  抓住重点,完善贷款工作机制
  首先,整合学校助学资源,学校于2005年年底正式成立了负责全校助学贷款和其他助学业务的专门机构――北大学生资助中心,提供了临近学生宿舍区的6间办公用房并一次性拨专款15万元。
  其次,学校出资在各院系设置了100余个助学贷款专项学生助理岗位。此外,学校注意加强贷款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到严谨、细致、科学、高效,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突出关键,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学校与银行紧密配合,采取多项工作措施,努力减低贷款风险。首先,培养学生主动还贷意识,加强信用教育。学校于2001年举办了首届“信用中国论坛”。其次,畅通贷款学生联系渠道,加强信息档案建设。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忘记还款时间,学校在组织学生与贷款银行签订还款确认书的同时,还责成院系也建立相应的贷款毕业生档案,确保学校与学生间能够保持顺畅的联系。第三,组建催款工作小组,敦促进入还款期的学生按时还款。
  强化效果,发挥资助育人作用
  学校认为,助学贷款工作不仅要解决困难学生实现借贷、还贷的技术问题,还要努力发挥贷款工作的资助育人作用。首先,学校召开贷款宣讲会,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心,教育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其次,组建学生服务总队,开展回报社会的公益活动。第三,组织贫困家庭学生开展能力建设活动。
    ■体会:
  几年工作下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助学贷款工作任务重、周期长、头绪多、风险大,需要学生、学校、经办银行和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多重配合、互动,因此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大学将继续高度重视助学贷款工作,努力将该项工作做细、做实。


  推进校银全面合作
????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
    ■概况:
  2004年6月,教育部出台助学贷款新机制,极大推动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年多来,学校共有8142人申请并全部获得助学贷款,合同金额1.37亿元,实际发放金额达到6514.929万元,申请成功率为100%。
    ■做法:
  依托新机制,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手段的资助体系
  学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和资助、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以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基本目标,着眼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努力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手段,以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措施,以生活补贴为基本保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长效服务机制。
  真诚互信,不断推进校银全面合作
  首先,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银合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行任务分工。其次,校银各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准备。校内各部门高度协调,密切配合,建立例会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并与中国银行济南市分行反复沟通。第三,坚持平稳推进,分布实施原则,校银双方稳步开展各项合作。这包括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银行账户的开立、撤销和变更,完全按照协议规定和银行账户批复书办理银行账户的移交;为中国银行在学校及周边增设服务网点和自助设备提供方便;在校内,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取得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工作不断,秩序不乱等。第四,校银合作共建校园卡系统,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体会:
  领导重视是根本。学校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及现场办公会,对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逐一解决,极大推动了学校贷款工作和校银全面合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体系、规范操作是保证。学校新制定了《山东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由学生处勤贷科负责助学贷款工作,目前总校及威海分校学生处共有7名同志负责助学贷款工作。
  密切配合,校银双方真诚合作是关键。在与中国银行的合作过程中,学校与银行遇到了大量问题,双方本着真诚合作的愿望,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使双方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一个理念”与“三个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顺洪
    ■概况:
  学校从2000年首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先后为5421名同学、约18.6%的学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累计贷款合同额为9432.18万元。2003年和2004年学校连续两年学生实际还贷率100%。
    ■做法:
  为切实加强还贷工作,学校提出了“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广泛动员,重视教育,突出管理”的还贷工作指导思想和“教育主题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的整体工作思路。从抓好“一个理念”和“三个机制”着手,确保还贷率100%。
  一个理念:“以人为本,学生第一”
  学校强调指出:学生第一,就要求质量第一,育人第一,爱心第一。
  三个机制:教育机制、管理机制、应急机制
  一是以扎实有效的教育机制铸造学生优秀品质。学校将还贷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还贷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对贷款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以责任意识培养为基础,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依据,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为重点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铸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诚信品格。
  二是以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推动学校的还贷工作。主要采取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构,自主开发建设科学高效的申请助学贷款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进还贷工作等措施。
  三是以合理务实的应急机制应对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针对部分学生还贷有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工作地没有还贷条件等,学校及时启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基金,先补交,再继续追缴,以降低学校损失,提高实际还贷率。
    ■建议:
  在强调大学生诚信度对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影响的同时,应充分重视毕业大学生客观还款能力对国家还贷率的影响,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
  加强全社会诚信档案的建设,敦促公安机关、学生就业单位、海关、银行等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诚信档案永久记载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量大,责任重,繁杂,应明确相应的机构、人员、经费、奖惩措施等,从而保证工作顺利推进。


  理顺贷款工作体制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静
    ■概况:
  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学校学生中有19.5%为贫困生,有8.6%为特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为2724人,占困难学生总数的80%以上,占学校学生总数的13.2%,贷款总额达2082.34万元。
    ■做法:
  理顺工作体制
  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后,学校立即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主管校长牵头,学生工作、财务、教务与后勤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并重点做好银校双方的沟通和贷款学生的教育与跟踪管理。在各专业院(系)也进一步完善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目标责任制。
  扩大宣传途径
? 学校通过开展政策宣讲、现场咨询、发放《南开大学学生管理手册》和《南开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细则》,利用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进行政策解读,建设国家助学贷款网页并在主题网站进行链接,在校园BBS上开设学生资助专版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广泛宣传。
  实行科学管理,加强诚信教育
  学校将贷款学生的贷款合同、银行借据、学费收据、剩余款额等进行集中,实行一站式签字发放。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把申请办理助学贷款同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等结合起来,增强了主题教育的效果,丰富了诚信教育的内容。
    ■建议:
  通过建立并完善信用体系规避贷款风险。要积极建立并完善面向大学生的侧重其学业和就业未来期望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并使其充分发挥风险防范作用。
  尝试拓宽贷款途径,使学生贷款项目灵活多样、简便快捷。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校友等在学校设立基金,为大学生提供免息或低息贷款。
  适当延长还款期限。考虑贷款毕业生在就业或创业初期的实际困难,可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并努力为到困难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的贷款学生提供更多优惠的还款政策。
  重视贷款学生的教育和人文关怀。要采取有效形式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信用观念和金融知识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自觉履行还贷责任的观念。

  以学生为本

?做到“四个主动”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
    ■概况:
  自1999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共为5426名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总金额1亿多元。截至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共有2455名贷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全部与银行办理了还款确认手续,其中有240名毕业生一次性偿还了贷款。
    ■做法:
  领导重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
  自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全面启动以后,学校党委非常重视。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后,学校按照上级的要求,继续努力做到“四个主动”,即:主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主动加强对学生的贷款指导,主动与经办银行配合,主动承担高等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应尽的义务。
  组织健全,加大投入,保障有力
  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全面实施后,学校及时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主管财务的常务副校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学生工作处、财务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工作处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参加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贷款实施办法和管理规定,专门研究和协调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002年6月,学校专门在学生工作处增设学生资助办公室,编制3人,专门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工作。2004年12月,学校专门增设&“助学贷款工作专项经费&”,每年10万元,为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激励与约束机制提供了经费保障。
  精心组织,加强宣传,服务学生
  学生工作处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贷款工作会议,下发具体文件通知,全面部署贷款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为保证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分别召开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会议,要求班主任、学生干部主动在贫困学生中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各学院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从细微处入手,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学生申请、资格审查到签订贷款合同、贷中管理以及毕业生还款确认,每一项工作都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工作做细、做实,为学生顺利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方便、周到、有效的服务。
    ■体会:
  我们认为,做好助学工作的关键是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勇于面对挑战和压力,永远做生活的强者。我们以学生社团――自强社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