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方 > 正文

建立健全资助体系,着力构建和谐校园――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学生资助工作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的前身为“西南军区八一小学”,于1952年创办,首任校长由时任贺龙、政委邓小平同志亲自签发任命书任命。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近60亩,校舍建筑面积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职教规律和市场规律,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己任;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以开拓创新求生存,以教改科研求发展,以严格管理求质量,以社会形象创品牌”的办学    理念;打造“校企结合,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其独特魅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吸引八方莘莘学子,已经成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

  学校投巨资加强硬件建设――配备了近千台性能优良的计算机,拥有功能完善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配备进口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和计算机终端,实现了“班班通”,形成了“校园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化教育教学已经走在了重庆市前列;建立能满足专业需要的各类实作室。

  我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法治校,致力于建设和谐校园,使学校得到迅猛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学校获得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卫生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十佳教科室、渝中区最佳文明单位、渝中区双拥学校、渝中区再就业培训基地等称号。

  学校始终把如何充分发挥优质职教资源为社会服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到职业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于2005年开始联合重庆市红十字会,开设红十字“博爱班”,对40名优秀贫困学生开展资助,捐资助学总计32万余元。市教委赵为粮副主任出席了开班仪式,代表重庆市教委向“博爱班”的开办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渝中职业教育中心首届红十字“博爱班”的开办,为贫困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材、服务社会的途径和舞台,既体现了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助学政策的要求,又体现了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从2005年至今,我校通过红十字“博爱班”这个平台,已经资助了108人全额免费就读我校,资助金额达551200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6年重庆市开对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资助,我校接受资助的学生达148人。

  2007年重庆市教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意见》、市级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精神。我校100%的学生得到了资助,其中“五类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

  在整个资助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搞好学生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帮助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更好地实现就业的必然要求。重庆市对所有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资助也是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推进城乡统筹实验区发展的有效手段;为确保此项工作按政策有序开展,学校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设立了以责任校长为组长的“学籍及资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主任及工作人员。并对班主任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操作规程。学校主要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全力以赴投入此项工作。

  二、积极动员,广泛宣传

  一是加强对外宣传。结合招生工作,学校印制了数千份宣传资料,派专人到本区和周边区县发放、张贴,并利用各初中学校召开毕业年级学生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

  二是加强对师生员工和家长的宣传动员。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在校学生、家长原文宣读这项惠民政策,并通过校园网、广播、标语、宣传专栏、教职工政治学习例会、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途径开展了广泛的学习宣传动员工作,把有关资助对象、标准、程序等信息准确地告知学生,把党和政府对贫困生以及普通中职学生的关怀宣传到位。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投入到此项工作中,营造了“人人参与资助工作,人人为学生服务”的工作氛围。

  三是借资助宣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谈体会、谈感想,扩展资助政策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对中职学生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1.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力措施;2.认识到当前社会急需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从而为学生树立学好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信心与决心;3.是建立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必然要求;4.是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5.是全社会关爱中职学生的具体体现。

  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不但让师生更加了解资助政策,还让学生树立了互助互爱精神,争做“用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自发的在学校团委成立了“携手基金会”。基金会成员通过拾废旧物品、接受有关捐赠等途径筹集资金帮助需要特困学生,冯艺轩同学将澳大利亚专家捐赠给她的300元现金转赠给了“携手基金会”。

  三、扎实有效开展对“五类生”和普通中职学生的资助工作

资助政策――圆梦特困生

  2006年我校在招生过程中就对学生和家长广泛宣传对“五类生”的资助政策,对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作了解释说明,使一部分家庭经特别困难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的疑虑打消了,帮助他们走进了学校,使这部分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我校在招生过程中积极开展了“五类生”受助相关证明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严格履行初审职责。当新学年来临,很多特困学生梦想成真,如期走进了我校,家长们见到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家的孩子能上学,全靠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学校,感谢学校的老师!”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令人动容。

  2006年,我校招进了150佘名“五类生”,对“五类生”的资助工作虽然顺利结束了,但是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并没有终结,而是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给予这些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帮助、爱护。为了进一步帮助这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领导、行政值日干部、班主任经常深入到这些学生的寝室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好稳定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他们很快融人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有很重的“自卑”心理这一情况,学校相继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宣传活动、网上咨询、电话联系、谈心交流等方式,帮助这些学生摆脱“自卑”心理,逐渐树立自信心,使我校150余名“五类生”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生充满自信。

资助工作量大面广

  2007年,面对全校近三干名学生需要资助,“资助办公室”设立后,马上行动,一是与银行联系,给学生办理储蓄卡;二是实行受助学生名单确认制度。在公示的同时,把名单分发到各个班级,请学生签字确认,如发现信息有误,用红笔修正后上报资助办公室,学校精心组织上报学生材料。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学生需要资助,光“五类生”就有几百人,学校领导、“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相关教职工倍感压力巨大,但是他们和全校教职员工一道克服困难,硬是熬更赶夜,做到了一个学生都不遗漏――凡是交了“五类生”相关证明材料的学生全部享受全额资助,减免了所有“五类”学生学费,学生生活费补助费按国家相关要求全部兑现发放给了学生,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学校及时将国家拨发的资助普通中职学生的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发放到每一名学生或学生家长手中,我校资助工作圆满结束,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赞誉。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将这一项惠及干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使这项惠民政策真正地深人民心,温暖人心,让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资助工作细致耐心――一个都不能少

  10月中旬第二次补报工作开始。第一次申报审核不合格学生名单出来了,一共刷下来26人,“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马上通知这26个学生上午第4节课在四楼会议室开会,每份资料拿出来逐一核查,共同查找原因――有的学生是把证件户主姓名写成了户口户主姓名,有的学生没有证件编码,还有的学生未提供证明材料或提供了不准确的证明材料……原因找到后,“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班主任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重新准备材料进行第二次补报。师生积极行动起来,或学生自己回家拿材料、或家长送来材料、或发传真,学校领导除统筹协调外,还亲自接收传真,一直持续至深夜。两天时间,学生陆续把材料交上来了,重新填报的申报表都是在“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逐项填写,审查合格后,学生才离开。但还是有少数学生没有准备好材料,“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班主任非常着急,时间不等人,又把没准备好材料的学生找来问明原因,反复给家长打电话,说明资助材料的重要性,请家长尽快到相关部门去查找、补办证件。经过“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我校最后一名“五类生”交齐了证明材料,该享受“五类生”资助的学生一个都没有少。

  我们相信,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财政资金的不断投入,有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资助工作将做得更好。社会将更和谐,校园将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