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方 > 正文

河南召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总结座谈会议

发布时间: 2016-0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201512月,河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总结座谈会在郑州召开,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评审三局副局长晁兵、河南省分行副行长李少民、客户三处处长李建伟,河南省财政厅教育处处长陈静,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宋振、副主任田新出席会议。省内39个市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参会。会议总结了我河南省生源地贷款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开展进行了座谈。

晁兵在讲话中介绍了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肯定了近年来河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与河南省教育厅合作进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试点,探索建立了“河南模式”。10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800多亿元,河南占十分之一,其中:高校国家助学贷款120亿元,河南占50%2015年,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业务覆盖全国26个省市,资助学生250万人,发放贷款187亿元,较上年增加约40亿元,其中:河南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2.5亿元,资助学生31.1万人,是国家开发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10年来第一个贷款量超过20亿元的省份。2015年,河南的贷款增量达到12.7亿元,约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就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来看,河南从2013年开始对考往省外高校学生发放,今年对考往省内外高校的学生全面实施,用三年时间实现了省、市、县学生资助专门机构的全覆盖和标准化,实现了贷款发放的全覆盖和应贷尽贷,成绩可喜可贺。关于下一步工作,晁兵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加强贷后管理。通过教育部门和高中的联动、县乡村的联动以及高校和县级资助中心的联动,建立与贷款学生的联系纽带。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推广、使用助学贷款专用POS机、高中预申请系统和手机APP,逐步实现贷款档案电子化,进一步改进贷款操作流程,简化办理手续,方便学生贷款。三是健全体系机制。试点推动县级资助中心由操作中心向管理中心转变,化解贷款受理高峰期,生源大县人流聚集的问题;建立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救助特别困难的毕业借款学生。

宋振在发言中提出:国家助学贷款是中央及河南省强力推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功能和宗旨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目标是实现“应贷尽贷”;近期河南省生源地贷款工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完善机制、理顺关系、疏通渠道,确保应贷尽贷,重点解决“贷出去”的问题,要确保贷款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为贷后管理和风险控制打下好的基础;关于贷款风险问题,要把握“两个基本判断”,即:无力归还贷款的学生是极少数、真正不讲信用的学生是极少数;关于贷后管理问题,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抓住“建立与学生联系的渠道”这一关键环节,加强贷后管理。

田新介绍了河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情况。他指出:2015年,河南省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2.5亿元,占全省高校资助资金的57.6%,其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6.4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的42%,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河南生源地贷款工作开展的特点可归纳为:起步晚、起点高、配合好、发展快、不平衡。河南重点从六个方面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即: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强力推进机构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全面加强监督管理。

会上,周口、商丘、洛阳、郑州、永城、鹿邑、兰考、商水、林州、睢县、鲁山11个市县的参会代表作了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