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方 > 正文

重庆籍建卡贫困大学生学费精准资助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3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20156月,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下团组讲话中再次部署精准脱贫: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但现实中,六个精准不到位的现象一直客观存在:对象认定优亲厚友、项目安排撒胡椒面、资金安排大水漫灌、资金使用跑冒滴漏……等等。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又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精准”落实情况如何?如何按总书记要求“想办法、出实招、见实效”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我们从高校学生学费资助开始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不精准客观存在

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少部分跨区域流动的大学生资助没有及时跟上;个别大学生享受着高消费,但却持有建档立卡身份,得到国家学费、生活费资助;考取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多次重复得到资助,少部分考取高职的学生除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外无人问津……

探究原因发现:一是部门之间对教育扶贫人口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扶贫、民政、残联、教育等部门的数据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没有互联互通。二是扶贫部门和基层村社干部能够掌握所在村在读大学生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等详细信息,但与学生所在学校、教育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对学生所在学校和接受各类教育资助情况一无所知。三是多头资助没有形成统筹格局。教育、扶贫、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以及各类慈善组织、企业、中学,对部分考取重点大学的困难学生,都给予了资助,超出了其需求。但对于考取民办高校、高职的学生,除了教育部门,其他渠道资助很少考虑,而这部分学生的学费恰恰较高,仅是教育部门的资助满足不了其需求。四是部分贫困大学生不主动申请困难认定。因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求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在公示贫困生信息的时候,要公开贫困家庭的情况。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因为自卑、面子心理,就不愿申请,学校无法给予资助。五是存在骗取学生资助资金情况。在进行奖助学金申请的时候,因学校没有一个刚性的标准来衡量申请者是否贫困,也无法真正衡量申请者的贫困程度,有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看到贫困生能享受助学金、奖学金等诸多实惠,也趁机搭便车,伪造虚假困难证明材料获得资助。教育部门和高校难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导致漏助、错助现象同时并存、时有发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方略,提高扶贫实效,切实解决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教育支出负担较重问题,通过考察学习,借鉴贵州等省份做法,重庆市于2017年底开始实施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资助政策,决定对所有在市内外普通高校就读的全日制学历教育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专科大学生给予学费资助。如何实现这项资助及时到需要的学生手里?这就需要落脚到“精准”这一核心问题。

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实现精准

传统方式是在学生被录取时随录取通知书寄送资助政策宣传单,到校后由班级发动,学生本人填写申请,学校评议、公示后,用现金发放。存在政策宣传不够全面深入、申请人放弃申请无法应助尽助、评议结果存在疏漏、虚报冒领无法杜绝、发放延时无法满足需求、现金发放存在道德风险等问题。

精准实施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资助工作,我们从三方面着手,即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具体讲,资助对象精准,就是要确保应助尽助,不重不漏;资助标准精准,就是要确保资助金额符合学生就读学费支出需要;资金发放精准,就是要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及时解决问题,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

三、具体措施——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机制建设

(一)共享数据信息,实现资助对象精准

通过加强数据共享,实现高校学籍管理系统、高考招生录取系统、学生资助系统与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区县教委资助管理部门等基层单位可精准掌握学生在校就读详细情况和已享受资助历史数据,学生就读高校可精准掌握本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详细困难情况信息,扶贫部门和教育部门可全面、全程、精准、适时跟踪掌握受助学生家庭、受助学生本人获得资助和学业等情况,有效避免个别学生碍于面子不主动申请、部分学生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实现了资助对象精准。

(二)认真测算学费收费标准,实现资助标准精准

为了保证资助标准既适应需要,又不浪费财政资金,测算资助标准十分重要。

第一,我们对高校收费标准进行了认真统计。市内公办本科收费每年平均为6040元、专科为6869元,民办本科为14151元、专科为9895元;市外公办本科为5150元、专科为4538元,民办本科为13157元、专科为8527元。再对学生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采取8000元的标准,80%的贫困生可以受益,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中间值。过高的标准,会形成就读合作办学、民办高校等高消费导向;过低的标准,受益面不够,且减轻负担的力度不足。

第二,我们对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国家助学贷款、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中央部属院校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的上限均为8000元,和我们调查的情况不谋而合。

综合考虑学校收费标准、受益面、对接国家政策、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我们确定资助标准为:学费标准在每年8000元以内的全额资助,超过每年8000元的定额补助8000元。该标准可以使80%左右的建卡贫困学生不用为学费发愁,其余20%学生基本就读民办高校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用生源地信用贷款可以覆盖。

(三)推进全过程电子化,实现资助流程精准

在通过数据共享,几个系统数据精准比对确认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身份之后,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在线提交本人学费资助申请信息和相关佐证材料。市内高校负责在线初审本校学生在校情况、学费收费标准,区县教委资助中心负责审核市外高校学生在校情况、学费标准、资助标准等,所有初审后的学生信息归集到学生户籍所在区县资助管理部门。区县资助管理部门会同教育、扶贫、财政等部门进行集中审核和会审。代理发放银行根据区县资助管理部门提交的经审核后信息为学生统一制作本人的银行卡。全过程电子化管理,实现学生网上提交申请、高校和区县资助中心网上审核、资金通过代理银行联网发放,学生和相关部门可实时联网查看工作进展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资助流程精准。

(四)公开招标选择代理银行,实现资金发放精准

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重庆籍建档立卡大学生学费资助资金代理发放银行,制定代理银行与市和区县资助部门、市内高校之间协同工作方案,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工作推进时间安排,明确资金拨付和发放机制。代理发放银行充分利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进驻市内高校为受助学生办理银行卡发放和激活服务,财政资助资金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拨付到受助学生本人银行卡,资金直接到达受助学生手中,没有中间环节。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资助资金发放精准、及时。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高校设立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先办理有关入学报到手续,缓交学费和住宿费,待收到资助资金后再交纳。

(五)明确工作职责,实现资助管理精准

明确市和区县教育、扶贫和财政等各部门间工作职责,区县扶贫部门负责审核重庆籍大学生建档立卡身份,市内高校负责审核本校重庆籍建卡大学生在校情况和收费情况,区县资助部门负责审核市外高校重庆籍建卡大学生相关信息,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资金,代理银行负责资金支付到卡。

同时,按谁录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资助信息管理,确保资助信息及时、真实、准确、安全。部门间各司其责协同配合,推动了资助工作的及时、精准、高效。

四、经验总结——精准到人,不漏一人、不重一人

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资助自2017年底实施以来,已经完成两批申请、审核和发放工作,其中2017年秋季学期首次资助60,775人,发放学费资助资金1.89亿元;2018-2019学年资助60,080人,资助学费资金3.6亿元。政策受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和家长普遍好评,普遍反映该政策可使其得到及时有效资助,能够切实减轻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够增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和决心,能够增强其家庭实现脱贫的内生动力,是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在高校学生学费资助实现“精准”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得到四点启示:

(一)建立一个基础数据库,促进精准

市级资助部门比对全市高校招考信息数据、全市高校学籍信息数据、全市贫困人口在线查询系统中30岁以内贫困人口等信息数据,建立了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基础数据库,下发区县并允许区县根据实际情况核实数据后对基础库进行完善,确保了所有建卡贫困大学生全部在库,并可以精准到就读学校、专业、班级,为学校、区县联动资助奠定了基础。

(二)开发一个共享系统,促进高效

为加强数据共享,减少学生跑路,推进学生资助网上办、就近办,重庆市教委开发了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学生网上提交申请、高校和区县资助中心网上审核、资金通过代理银行联网发放。

各区县、各高校做好信息审核工作,按谁录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保资助信息及时、真实、准确,保证信息安全,并对信息导出、共享、公示、流转、存档等操作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杜绝了信息的泄露。

几套管理系统数据有效对接、自动比对,简化了申请和审核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精准确定受助对象、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提供便利。

(三)统筹各方资金,促进公平

整合现行教育、扶贫、团委等多部门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项目;统筹泛海助学资助、希望工程资助等社会资助项目的资金,由市教委牵头统一协调、协同管理,防止部分学生重复享受多方资助,造成面上资助政策不一、标准不一。

我们统筹了11方面的资金:一是各级政府设立的大学生资助项目;二是教育部门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泛海助学行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高校新生入学资助、中国人寿安康分公司大学新生资助项目;三是民政部门的“福彩公益金”等大学生资助项目;四是扶贫部门的大学生资助项目;五是共青团的“希望工程圆梦牵手”等项目;六是工会的“金秋爱心助学”等项目;七是妇联的“红凤工程”等项目;八是残联对残疾人子女资助项目;九是慈善协会开展的大学生资助项目;十是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开展的大学生资助项目;十一是其他部门开展的资助项目。具体资助项目根据各县区、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当年安排及时调整。通过资金统筹,实现了需要和资助之间的耦合,促进了公平。

(四)实现部门协同——促进合力

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强化属地身份识别;教育、扶贫、财政部门高效协同,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多次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工作,指导区县和高校落实资助政策;区县、高校密切配合,全过程跟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基本信息、获得资助、学业就业等情况,确保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大学生都享受到资助政策,及时足额得到精准资助。

五、今后努力方向——进一步扩大精准战果

(一)扩展应用范围

一是扩展学段和项目。在高等教育实施的基础上,先扩展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在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展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在学费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将助学金、奖学金项目纳入实施范围。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为精准确定受助对象、实现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现让信息多跑腿、让学生少跑路的目标;实现招考系统、学籍系统、扶贫管理系统与资助系统数据库适时有效对接更新的目标。

二是拓展学生群体纳入数据库。为切实保障所有重庆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特别是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孤残等家庭学生同样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下一步拟进一步整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资源,与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有关信息系统对接,将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困难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其他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各类别学生全部纳入信息化实施范围。

(二)进一步完善统筹机制

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将扶贫、民政、共青团、工会、妇联、残联、慈善协会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资助贫困学生项目进行统筹管理,从目前的资金统筹推进到项目统筹,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财政为主、多方参与的资助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为重点,对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不少地精准资助。

一是精准制定资助预案。教育部门建立当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结合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一人一案制定资助预案。

二是统筹安排资助对象。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将其拟资助学生的条件、标准、名额等有关要求以正式文件报教育部门。教育部门根据资助预案,负责统筹安排,从专项档案库中抽取拟受助学生进行申报和初审,并向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推荐资助对象,共同审核,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受助对象。

三是及时发放资助资金。资助对象确定后,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要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标准,及时把资助资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并将发放结果报教育部门进行汇总。

(三)推进协同育人

在实事求是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尝试探索资助工作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

一是强化就业协同。为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援助与帮扶,构建学生资助中心联合就业指导中心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本专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座谈会等就业帮扶系列活动。

二是强化还款协同。为加强诚信、感恩教育,构建学生资助中心与代理银行合力工作机制,组织贷款学生参加诚信还款宣讲会、生源地助学贷款座谈会等活动。

三是强化公益协同。为强化实践育人成效,树立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建立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机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组织发起的各项社会实践及志愿公益活动。

四是强化家庭协同。为强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效果,学校组织开展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受助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增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