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方 > 正文

强化精准 狠抓落实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发布时间: 2019-1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现在的政策好啊,以前的小孩都享受不到这么多的资助政策”“国家资助政策帮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这是江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爱萍同志带队在上饶县开展调研工作时学生家长们的真情流露。

学生资助是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它寄托了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群体的关切,也承载着众多贫困家庭和孩子的梦想。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2018年,江西省共发放学生资助金41.26亿元(不含义务教育“两免”),惠及贫困家庭子女151.24万人,为保障家庭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资助工作无小事,从贫困认定到资助评审再到资金发放,离不开“精准”。将“精准”贯彻到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才能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精准识别 筑牢资助“大厦”根基

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资助工作落脚点在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

“近期,江西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出台了《江西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保障资助对象精准,切实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认定办法》规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对象认定依据,包括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及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等。同时提出,每学期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每学年秋季学期认定一次。对恶意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一经核实,取消学生的认定资格和已获得的相关资助,并追回资助资金。可以说,《认定办法》为资助对象的精准提供了制度保障。

实行“双线”信息数据比对机制

资助信息不精准容易导致建档立卡学生享受资助政策遗漏。为此,江西省教育厅建立“江西省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有效管理建档立卡学生信息。同时,省教育厅与省扶贫办联合印发通知,按照“协调配合、共同把关、统一上报”原则,对建档立卡学生信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实行共同审核、动态调整、定期对接,解决学生资助信息数据精准问题。全省学生资助系统部门与当地扶贫部门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双线”并行,切实解决教育部门与扶贫部门、学校与乡镇数据不一致问题。

2018年以来,各地各校共开展三次数据核对比对工作,核实数据量达194.1万人次,确保“不漏一人”。余江区每年进行两次数据比对,学校与乡镇共同补充,将采集信息和镇、村、帮扶干部上户核实信息进行“双比对”“双审核”,精准掌握建档立卡学生信息。上饶县把教育资助系统大数据库与各镇采集数据和国家扶贫开发系统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进行“双比对”,实现信息互通、数据筛选。除进行数据比对外,还通过实地核实、入户核实等方式,做到每一位贫困户子女基本信息、就读信息及惠农一卡通信息与贫困户子女实际情况完全一致。湘东区通过“万师访万家”活动,发动教师走进千家万户,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全区一台帐、一校一台账,真正做到底数核清核准。宜丰县建立“一生一档”,组织教师定期上门走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大力宣传教育扶贫资助政策。

一次次走村入户,只为摸排更加精准,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资助工作者们从来没有改变资助工作的初心。“每次走村入户,被一双双朴实的手牵着,不停地赞叹国家好政策时,平日工作的繁杂、琐碎都抛入脑后。每次从几十万条数据中核准了一个贫困学生信息,孩子幸福企盼的笑脸就会深深烙进我的脑海,平日的委屈、抱怨也就烟消云散!”这是一位资助工作者的拳拳心声。

保障有力 确保资助“大厦”遮风挡雨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实现这一庄严承诺,江西省不断完善‘奖、助、贷、勤、补、免’多元混合资助方式,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渠道,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

“三个全覆盖”为江西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盖起了一座资助“大厦”,每个教育阶段都有学生资助政策的陪伴和呵护,都有学生资助政策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资助工作,但求精准、更精准,摸排要精准,资金分配也要精准。为此,江西省教育部门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及时优化学生资助资金分配原则,改变往年按照在校生人数进行“一刀切”的分配模式,首先按建档立卡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剩余资金再平均分配到各地,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形成资助资金教育、财政“双联”保障工作机制。在“双联”保障机制下,2018年,江西省共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7.22万人,发放资助金额10.54亿元,切实把教育扶贫精准资助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教育扶贫精准资助政策就像一缕阳光照进寒门学子的心里,带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在我为生活费发愁的时候,学工处为我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让我可以安心学习,直到毕业。毕业前,还领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有这笔钱,我就可以大胆地去找工作了。”上饶师院的张同学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更要扶志、扶智、扶德。江西省积极推动学生资助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理念转变,将物质资助延伸到精神资助、心理资助、能力资助,对受助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心理、能力、学业等全方位帮扶,懂感恩、图自强、知回报的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受到国家资助政策帮助的南昌大学王同学在文章《光与亮》中写道:“有许多像自己这样的人还在角落中等着光与亮。我将用自己所学,为国家资助政策添一份力量。”“在学校的每一个日子,是国家的资助政策伴我成长,助我筑梦飞翔。我要怀揣感恩,自立自强,用智慧和知识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我为生活在这样拥有爱的国度而自豪!”泰和中等专业学校肖同学说。

体制创新 严控资助“大厦”建设质量

如何将“精准实施”从制度上固化下来?江西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8年2月,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江西省 2018 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从制度上强化了江西省落实学生资助工作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以下简称“双负责制”)。明确要求学校负责全面落实在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确保政策落实不漏一人;所在乡镇重点核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与当地学校进行对接,确认结果、及时上报,对在外地就读的本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了解情况建立台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一个不错、一个不漏。双负责制的提出,解决了学生资助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教育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双负责制的创立,是教育部门与扶贫部门通力合作、将扶贫工作落精、落准、落细、落实的有效举措和经典案例。江西省扶贫办将双负责制作为典型案例列入了《江西省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汇编》。2019年4月,国家在反馈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时充分肯定了双负责制,认为这一创新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各大媒体高度关注,2019年以来,国家和省部级网站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对双负责制进行了30多次正面报道。

双负责制的实施,增强了学校与扶贫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能力与效率。江西省九江市资助中心主任徐晓华深有感触:“双负责制的提出,让学生资助工作不再是教育部门单打独斗。乡镇和学校(幼儿园)责任分明、双向联动、精诚合作,对各自的职责主动认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通力合作,资助的对象更加精准,资助金的发放更加精准。”

在双负责制的推动下,江西省先后建立了学生资助工作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学生资助监管长效机制及教育扶贫精准资助专项督查机制,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位。2019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学生资助工作“十不准”》(修订版)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意见(修订)》,进一步强化双负责制落实,加大了执纪问责和明察暗访力度。

同时,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实现了“零手续”。针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简化申请流程,由当地教育和扶贫部门核定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无需学生提供证明材料,学生或家长签字确认后,即可领取资助金,极大减轻了学生和家长负担。简化助学贷款程序,取消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进一步减证便民、优化服务,把服务做到学生和家长的心坎上, 大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定将竭力奋勇向前,用青春的力量谱写属于自己未来的乐章,用拳拳之情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南昌工程学院胡同学的感想代表了广大贫困学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