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属高校 > 正文

中国传媒大学开展“实践・成长・收获”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课堂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201012月,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实践・成长・收获”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历经半年时间圆满结束,取得丰硕成果。此次活动以“创意改善校园,公益温暖身边”为主题,内容包括“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弱势群体关怀”、“环境保护”、“社会政策建议”等四大类共23个项目,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回馈社会。

2009年,第一届“实践・成长・收获”活动就已经成功的资助全校80余名同学的10个项目组完成了他们的公益服务。从去年“回报关爱,传递爱心”到今年“创意改善校园,公益温暖身边”的活动主题,我们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并积极通过学生活动提升大学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向社会展现了中国传媒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爱校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立足校园,让生活更美好

今年“实践・成长・收获”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以美化校园内外环境、保护大学生安全以及关注校园中特殊群体为主题的优秀公益项目。参与这些项目的同学从与校园息息相关的问题出发,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调研,进而提出解决的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及周边社区低碳消费调查与方案推广”项目小组的同学选择了当下社会关注的“低碳”作为研究主题,“环保其实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有趣,绿色生活其实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项目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朱东华认真地对我们说,“少用一会电灯、拾起身边废旧的饮料瓶、随手关上还在滴水的水龙头……这些简单的事情只需要我们拿出一点点精力!”

从项目开始到现在,项目小组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前期知识准备和材料搜集,小组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数据、采访不同消费人群的典型、咨询专业人员……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小组成员不仅对自己所致力于的项目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近期,项目小组正在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创意作品展”,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将身边的废品利用起来,制作环保的宿舍装饰品,在丰富大家课余生活的同时,用同学们亲手制作的作品去影响校园内外更多的人群,以扩大项目的影响范围。

项目小组的指导老师认为这样的低碳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体现了一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意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低碳的做法,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体现了我校大学生积极的精神风貌。

与“低碳小组”不同,“传媒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女生消费心理调查”以及“大学生兼职安全及权益问题的调查”两个小组则将服务重点投向了身边的同学。

“关于大学生兼职安全及权益问题的调查”项目组的同学,几个月来走访了朝阳、海淀等区的多所大学,通过调查问卷、深入访谈等形式获得了目前大学生兼职问题的第一手材料,同时聘请了学校政治与法律学院的老师作为法律顾问,为许多即将参与兼职工作的同学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项目小组成员胡楠楠同学翻看着手中的笔记本向我们介绍说:“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到询问兼职安全的电话或短信,并一一为同学们做出解答,很多同学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就是想借此机会,帮助他们强化法律意识,提醒他们用正当合理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接下来我们还会与已经调查过的其他几所高校代表做一个交流,希望将我们的成果和做法普及到更多的地方。”

感恩社会,让爱心从这里起航

“公益温暖身边”是本次“实践成长收获”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主题之一,几个月来,这种温暖被参与本次活动的自强社同学传递开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刚刚来到学校时,只是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通的一员,自加入自强社起,自强社的同学们先后开展了志愿支教、松堂关怀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群社会公益的实践者。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小组服务的对象是一所名为“光爱学校”的特殊儿童学校。这所学校的不足200名学生中有孤儿,有残疾儿童,甚至还有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小组成员在从活动开始至今的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那所学校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在暑假学校短缺教师期间给那里的孩子义务上课,他们在北京最热的7月份里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车去到小学,上几个小时课后离开学校。假期结束后他们也会每周固定时间去看望那些孩子,从而抚慰他们那些承担了与年龄不符的负担的童稚的心灵。

与该小组一样,由政法学院同学策划并执行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有你有我”项目选择了那些年迈却没有儿女在身旁陪伴的“空巢老人”作为服务对象,并发动了全年级好几个班级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奶奶说,家里太清净了,所以她买了很多会唱歌、会跳舞的小娃娃,在家里陪自己玩,这样可以让家里稍微热闹一点”小组成员程婉婷对我们说,“每当想到这些,我们都感到非常心酸,于是我们决定在节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多去看看老人,跟老人聊聊天,缓解老人心中的寂寥。在老人有需要的时候帮老人们做一点事情,毕竟年纪大了好多事情都不方便。”目前,同学们正预备将“空巢老人关怀”项目引进社区,培养更多的社区志愿者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

与单纯的服务性项目相比,他们更想了解的是大学生参与照顾这种儿女常年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活动的可行性与效果。“作为大学生,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公益服务类活动,我们更希望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个活动的整体可操作性与效果进行调查与评估,从而可以得出对整个社会的公益活动有上哪怕一丁点指导价值的结论,其意义也肯定要比我们单纯的公益活动大得多。”

关注民生,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责任担当

除了对大学生自身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作为拥有较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常识在身边”、“京郊农家乐网络营销模式初探”以及“皮村农民工群体自建文化调查”三个小组的成员就是对社会民生有着高度敏感的人们。“我们从社会来到象牙塔,最终还要从象牙塔再步入社会,关注社会民生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明天。”

皮村农民工群体自建文化调查小组在他们的整个调查过程中“见识到了那些农民工不同的一面”,活动成员之一的李笑欣对记者说,“在那之前起码我真的难以想象这些农民工还会那样唱歌跳舞,直到我那天亲眼见到。他们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半是穿着溅有水泥点子的衣裳鞋子,蜷缩在公交车或者地铁的一个角落里,不说话,不抬头”。

“我们做这个调研,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努力,听到他们的声音,进而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也在尝试,尝试着改变……”项目成员这样解释着自己的工作目的。从项目开始实施到现在,项目小组的4位成员去皮村通过调查、访问深入了解农民工自建文化的现状,对北京这一庞大的群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了解事实、报道事实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但这份责任中更加重要的,则是通过我们的力量传达群众的声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和谐。我们需要文化和群体,农民工朋友们也一样。”

在本次活动中,民生类项目还有常识在身边,生活少忧患与京郊农家乐网络营销模式初探等多个项目。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时下民生问题的密切贴合,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着力通过各层次社会实践的开展,使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增长见识、锻炼技能、磨练意志、锤炼本领。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使命和自我价值的回归。“实践・成长・收获”系列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理念,它不仅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变得坚强、宽广和自信,同时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在向他们传递一种新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角色也在逐渐调整和改变,由一个学生向一个有公益心的社会人转变。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作为今后国家传媒行业的主要从业者,他们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带来先进有效的公益理念,为公益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