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东北师范大学构建“按需助学”体系力促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发布时间: 2015-0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5 【大】 【中】 【小】 访问量:

     东北师范大学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按需助学体系,全方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通过资助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科学认定困难学生,有效确保按需助学起点公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制约全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瓶颈性难题。东北师大历时10余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四段一体的困难生认定工作体系,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好评,一些学校已经直接采用。一是信息采集。学校成立了由30余名软件、美术、传媒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蓝旭网络工作室,自主研发智能化资助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全面动态地采集学生信息,同时,实现全部业务的网上办理;二是量化测评。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首席专家,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等数理统计方面的学者成立攻关团队,历时5年,分析了万余名学生的30余万条数据,构建了“量化测评模型”,实现对学生困难程度的科学判定;三是民主评议。组建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代表等为成员的学院民主评议小组,对量化测评结果人为修正;四是走访修正。2007年至今,学校投入经费近百万元,先后派出50余个工作组200余名教师对黑龙江、云南、山东、贵州和广西等13个省、市、自治区1500余个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走访,更精准地掌握了学生家庭状况。通过走访后形成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教育,营造诚信约束氛围,让学生如实填报信息,有效提高了认定准确率。经验证,学校资助对象评定准确率始终在98%以上。

优化财力支持体系,切实满足学生表层物质需求。学校秉承“做更个性化、更有人情味的资助”的理念,全方位满足学生物质需求。一是个性资助。学校对全校学生上学成本进行科学测算,在此基础上细化12个资助等级,设计了学校助学金、创新创业奖助学金、励志电影票等多种形式资助项目50余个,满足了不同生源、不同专业、不同学费标准、不同资助类别学生的个性化资助需求,资助工作的精准度显著提升。二是亲情资助。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学校设计了一些小额、灵活,同时更加贴心、亲情式的资助项目,如元旦慰问补助、春节补助、营养餐券、就业援助等,让学生感受到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关怀。三是微资助。为使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更加爱国感恩、饮水思源、积极向上,2014年,学校启动了“微资助”项目,自主研发了微心愿助学平台。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传递正能量、促进自身发展的心愿,广大校友、全校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及时认领,与学生一对一互动。微资助开展以来,得到了校内外的踊跃支持,已经有800余名学生的心愿得到实现,在学生的微心愿中传递着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爱国爱党等正向暖流,学生和认领人都深受感动。

创新资助育人方式,切实满足学生深层发展需求。学校长期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在学校整体育人的背景下,发挥资助工作优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一是“搭平台、组团队”。2007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平台——“爱心驿站”。两校区爱心驿站占地400余平方米,既可以把全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的物资汇聚一起,让学生每月通过虚拟货币,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挑选学习生活用品。又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全校受助学生以义工的方式参与驿站建设,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爱心驿站”已经成为汇聚爱心、培育爱心、播洒爱心的基地,学生提升能力、开阔视野的平台。学校还组建了全校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组织——爱心使者团,坚持帮扶与激励相结合,受助与奉献相结合,通过举办成长交流会、支教助学、社区服务等,激发学生自立自强、诚信感恩,引导学生合群合作、关爱奉献。二是构建书院式育人模式。学校把书院制引入资助育人体系,面向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成立了励志书院,下设“学思班”和“仿吾班”。“学思班”主要面向非师范专业学生,意在发扬首任校长张学思将军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革命情怀,全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目前,已经募集50余万元的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仿吾班”主要面向师范专业学生,旨在铭记和践行老校长成仿吾先生“办好师范教育”的嘱托,对学生在师德师风、教师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可依据专业和兴趣选择加入班级,接受系统教育引导。三是实施课程化教育引导。学校组建资助育人讲师团,成员包括优秀校友、校内外名师、知名企业家、大学生成才典型等,通过新生助学大讲堂、诚信教育进讲堂、励志讲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课程化、菜单式、自选性教育项目,并为学生配备发展导师,确保资助育人实效。

多年来,学校一直实现了资助全覆盖,学生对资助工作测评满意度始终是100%,每年经济困难学生100%顺利就业,近40%的学生考研,学校最高奖励东师奖章获得者中65%是经济困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