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学生资助信息化典型案例——多渠道信息交叉背景下的 贫困生精准认定

发布时间: 2022-0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3-10-31 【大】 【中】 【小】 访问量:

案例简介:运用“互联网+”,率先在全省建立大冶市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全方位关注各学段家庭困难学生,优化整合教育、民政、扶贫、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审计等各级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资源,强化了信息比对分析功能,提高了信息录入审核的规范性和时效性,实现了教育资助信息数据“高效规范录入、科学合理审核、方便快捷查询”效果,有效解决资助数据不精准和耗时长等问题,切实提高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目前大冶市学生资助中心已建成具备库表归类、辅助填报、自动纠错、汇总、统计等功能的资助平台,在填报周期、提示纠错、匹配贫困、辅助填报等方面较以往都有了大幅提升。

后续,在国家资助平台更新完成后,将进一步研究需求,做好本级平台的改版升级,更大限度做好对接工作,尽量方便填报、提高填报效率。

案例关键词:信息比对分析;匹配贫困;自动纠错;数据汇总

一、建设背景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自2012年我国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学生资助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广大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因此也成为历年来扶贫领域的各级各类巡视、监督检查和考核关注的重点,对精准资助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自2017年以后,湖北省每年开展运用“扶贫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大数据比对的方式,前期发现并查实了一些学生资助中存在的一些漏助和错助的问题线索,通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相当多的问题,是由于资助管理部门和基层学校掌握的资助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而造成的,依靠传统的人工采集比对资助信息方式,显然已跟不上时代要求,必须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度。

随着《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鄂教财[2018]2号)的出台,教育部门和民政、乡村振兴、退役军人事务、残联等部门建立起了信息共享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信息比对,这为我们搭建资助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基本条件。

2019年7月,大冶市成立了由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学校信息化专家组成的工作专班,启动了资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

二、建设方案

根据《征集函》的案例要求,把握“重点突出、可推广、可借鉴”的关键要点,结合大冶市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实践,现将建设方案分享如下:

(一)基础数据,更新归集。

随着国家、省级、市州县三级数据共享机制的形成,资助系统常用的基础数据有:

(1)教育部比对下发的就学地和建档县学生信息库;

(2)省资助中心下发的资助条件审核库;

(3)市扶贫办【建档立卡】、民政局【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孤儿、特困供养】、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子女】、残联【残疾学生】等部门提供的贫困人口数据库;

(4)全市在校在籍学生数据库。

由此各学校,尤其是各级资助管理机构每次要反复处理多达近百万条的海量数据,依靠电子表格和人工操作,已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更难以适应实现精准资助的工作目标。同时海量数据的频繁下发,也不利于数据保密。

通常市级数据的更新最快,我们以市级数据的归集为例,此例使用类Excel开发平台,原理通用,不限品牌,具体步骤如下:

图1 7类贫困数据归集视图

1. 建立7类贫困模板。

以各扶贫部门发送的相关表格样式为基础,在平台建立模板,其实就是在SQL数据库后台建立数据表,用于后期存储数据。若列值足够详细,尽量保持原表样式不变,直接建立模板,便于后期更新时直接覆盖。

2.视图组合七类归集。

为了优化逐个查阅贫困类型的低效方式,我们将7类贫困数据,通过在数据库后台建立视图的方式,对7类贫困的基础数据进行组合归集,便于后期比对时能一次获取所有贫困类型的比对结果,具体归集SQL语句随文附后。

(二)基础数据,实名校验。

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常以登记的学生名单或学籍网名单为基础,与贫困库比对,确定是否贫困及类型。然后经常会碰到明明该生贫困,且有相关证件,但是比对数据库,却没有贫困结果,反复查找才知是姓名或身份证等信息互不一致的原因,所以对于各类身份信息做好实名校验,确保唯一且一致,是实现精准识别的第一步。

实名校验,需要购买并调用相关API接口,大约每条每次7分钱,若多次报送、校验才能正确,总体而言,使用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多个来源库,若不同步校验,就意义不大。下次从相关部门拿回新数据更新后,又会恢复原来的错误,导致单个部门做实名校验更正的意义大打折扣,只能作为保留功能,如果各部门数据都严格落实实名校验并自行纠正,随后再共享协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数据质量。

(三)基础数据,同步勘错。

由于考虑到所得基础数据的现实情况,及难以同步纠正,只能考虑异步勘错,从而发现一个纠正一个,实现错误数据的备案纠正方式,此例针对各库身份证号相同,而姓名不同的情况,这是登记信息时最为常见的错误,具体步骤如下:

1.依据佐证材料,明确纠正样本。

若发现某学生的姓名信息在相关数据库登记有误,可以填报勘错表,上传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申报正确姓名和身份证信息,证明原登记有误。

图2 贫困库实名信息勘错

2.按身份证提取,查看各库情况。

按照正确的身份证号,提取各库原始数据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由此可以对应提示报送机构,并了解其数据质量。

3.对照正确样本,回写纠正各库。

利用平台回写公式,对照正确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进行回写,其实就是SQL的UPDATE语句,由此实现一键纠正,在后期查询贫困类型时,就能正确匹配结果。

(三)全校名单,筛查贫困。

有了较高数据质量的各类贫困库后,落实“应助尽助”,可以根据全校学生名单,对比各类贫困库,主动筛查出已明确贫困类型的学生,形成初步的拟资助名单,避免依靠学生主动申报的疏漏。

首先,全部填报《实名信息采集表》,在此表规范姓名和身份证号,有条件时落实《实名制校验》,直接匹配出各自的贫困类型。

然后,在《拟资助学生名单》按照学年学期学校,提取其在《实名信息采集表》已明确贫困类型的学生名单,实现资助名单的初步自动生成。

图3 学生实名信息采集表

(四)多库联合,辅助预填。

由于资助名单表所需登记的信息非常详细,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已有数据库信息,同时减少资助人员重新收集、查阅填报的工作量,在联合贫困库的基础上,生成匹配信息,实现辅助预填,帮助资助人员提高填报效率,实现一库多用,一库重用。

在完善信息时,根据身份证自动匹配联合贫困库的已登记信息,提取各库有效信息关联和选取,一次完善十多列信息,有效改善填报体验,显著提高填报效率。

图4 信息自动匹配结果

三、应用效果

系统正式启用运行至今,工作成效显著,在湖北省开展运用“扶贫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中,大冶市查实的问题线索逐年下降:2017年查实问题线索共3278条,2018年查实问题线索50条,2019年查实问题线索1条,2020年、2021年连续二年实现查实问题线索为零。

通过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精准资助,必须依靠精准思维和精准工具,系统启用后较传统方法的成果,归类如下:

(一)有效缩短填报周期。

对比启用系统填报的前后两个学期,在2019年春季,自2019年3月11日布置填报任务,期间反复收集、催收、汇总、更新,直到2019年5月30日,历时80天,只填贫困生,上报数据4739条,各类低级的空格、符号等填报错误1855处;而启用系统后,在2019年秋季,自2019年9月10日布置填报任务,通过系统各校填报,提示纠错,自动汇总,至2019年10月5日,历时25天,在校生都填报,上报数据139049条,仅实名制12处错误,无低级填报错误。

(二)实时提示填报错误。

在系统里,已对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字段的内容,设置纠错提示功能,对于其不应含有的空格、特殊字符等,以及不符合身份证编规则的填报,立刻给出提示,帮助学校在填报时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为下一步查询贫困类型,做好最基本的数据准备。

(三)精确识别贫困学生。

将所有在校生与各级各类贫困库手工用表格打开、查找,工作量和进准度都难以推进。采用平台,将各方数据关联起来,自动匹配填报,这比传统方式下东查西找高效很多,同时也减少了核对时的纠正错误。

至此,通过剖析本平台在资助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对市级贫困数据库的联合运用,展示了在辅助填报环节的初步探索和尝试,供同行批评参考,欢迎分享更好经验,共同探讨学习,共建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资助平台,为资助事业贡献力量。

附录:七类贫困基础数据归集语句(部分)

SELECT 1 as ‘资助优先级’,’市扶贫办’ as ‘数据来源’,A1.生效状态 as ‘生效状态’,A1.数据更新日期 as ‘更新日期’,B1.姓名,LEFT(B1.证件号码,18) AS ‘身份证号码’,’建档立卡’ as ‘贫困类型’,B1.人编号 AS ‘贫困编号’,’湖北省’ AS ‘建档省’,’大冶市’ AS ‘建档市’,B1.乡镇 AS ‘建档镇’,B1.行政村 AS ‘建档村’,B1.自然村 AS ‘建档组’,(B1.县市区旗+B1.乡镇+B1.行政村+B1.自然村) AS ‘户籍地址’,B1.民族 AS ‘民族’,B1.联系电话 AS ‘联系电话’,’否’ as ‘是否外县市建档’,’’ as ‘户口性质’

FROM 建档立卡数据库_主表 A1,建档立卡数据库_明细 B1

where A1.ExcelServerRCID=B1.ExcelServerRCID

and A1.生效状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