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学生资助信息化典型案例——构建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 “三有”精准资助体系

发布时间: 2022-0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5 【大】 【中】 【小】 访问量:

案例简介:西安交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发放时间精准为基础,构建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三有”资助育人新体系。学校打通15个部门及业务系统,互通共享47类数据信息,实现本科生精准画像、精准预警,形成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价值引领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新生家庭经济状况多维度、多指标调查分析,为困难学生制定“一人一策”。针对贫困学生自我效能感不高等问题,通过细分勤工助学岗位、丰富发展型资助项目,实现了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推动资助育人变被动为主动、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由单纯经济资助向能力资助转变。

案例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平台;“三有”资助育人体系;精准资助;隐形资助;发展型资助

结合国家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政策要求,各高校纷纷改变“一刀切”的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把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资助模式转型过程中,对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人员能力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新要求:对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项目的认定由仅局限于材料的核准向学生个人特点、综合素养的复合评价转变;认定流程从经济收入单一观测点向多维度、不同体系的数据支撑转变;对资助工作人员要求从政策的简单执行向符合评估因人施策转变。同时,伴随着针对性、分众化发展型资助项目的拓展和细分设置,考核维度、支撑体系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必然会引起申请学生的定向分流,使真正生活困难的学生仍倾向于保障型资助,一部分希望寻求自身发展的学生则转向发展型资助,使得资助工作的精确性及准确性获得提升,从而使资助工作由单纯的经济资助向注重思想引领、能力提升、文化传承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发展型育人体系”转变。

西安交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以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发放时间精准为基础,以大数据平台为智慧芯,构建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三有”资助育人新体系,形成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价值引领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技术保障赋能资助育人的新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显示贫困生分布样态,又可为学院/书院提供贫困生建议名单、资助建议金额,同时为学生个人推送合理的资助项目申请建议,简化辅导员基础性、事务性工作的同时为发展型资助的转型提供科学化依据及参考。

一、实现有智慧的精准资助

自2016年起,学校开始就跨部门业务的就业、学工、教学等系统整合,打破招生、教务、就创、后勤等15个部门及业务系统,互通共享47类数据信息,采集共计约5亿条数据,逐步建成由学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系统、师生综合服务系统组成的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实时预警、有效帮扶”和全过程动态管理,让大数据成为精准资助的导航仪。

图1 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模式建设与运行机制

(一)精准认定。基于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将困难学生隐匿特征显性化进行细分,给出直观、可视的数据展示,分析学生的消费金额、恩格尔系数、家庭经济情况、致贫原因等26个指标,以及学生消费的位置参数和“贫困度”指数,构建受助学生认定和量化资助模型。每周新增120万条数据,为学校两万余名本科生进行精准画像,准确识别受助学生,推荐资助标准,实行分档资助,确保资助标准与困难家庭的需求相适应,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

图2 精准认定和量化资助模型

(二)实时预警。依托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信息的有效记录和统计分析,及时对贫困学生的异常行为做出实时预警。对于消费习惯突然改变、学业成绩下降、考勤作息不规律等异常情况,系统会发出紧急预警、学业预警和行为预警通知,以短信、邮件、报告等形式及时、精准提醒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精准预警,及早介入。

(三)有效帮扶。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为每一位学生从学业、社团、社交、消费、上网、作息六维特征进行精准画像,实现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目标规划、学习能力、社交关系、成长轨迹、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分析、预测,从而指导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开展经济帮扶、学业辅导、心理援助、职业规划等帮扶措施,从而及时有效的改善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使受助学生不及格人数、留级人数逐渐下降,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二、打造有温度的隐性资助

学校率先将数字迎新系统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对全体新生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多维度、多指标调查分析,提前精准认定新生中的困难学生,多措并举,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工作前移。针对新生开展“四个前置”计划:问卷前置、走访前置、调研前置、摸排前置。入学前,学校会对新生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提前摸排情况,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开展实地家访和资助政策宣传,指导新生办理助学贷款,通过“数字迎新系统”在线申请“绿色通道”、免费申领困难补助和生活用品,让困难新生无忧报到。

(二)细节入微。入学时,申请绿色通道的新生可在报到现场“刷脸”签到,无需排队、填表即可顺利注册。学校预先通过校园卡为申请绿色通道的新生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床上用品提前铺好在学生宿舍,极大保护了学生隐私和尊严,让“绿色通道”一步实现,让困难新生无忧入学。

(三)多措并举。入学后,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推送的名单,与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逐一开展面对面“知心谈话”,为困难学生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措施,通过奖、助、贷、补、勤等帮扶措施“组合拳”,让帮扶措施领先一步,让困难新生无忧求学。

图3 全链条“有温度”隐形资助

三、开展有内涵的发展资助

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对贫困学生的隐形特征进行挖掘、分析,发现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社交圈较小、自我效能感不高、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缺乏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等现实困难。因此,学校构建重思想、塑品行、长才干的资助育人平台,实现了从保障型资助向有内涵的发展型资助的重大拓展。

根据大数据平台对2016-2019年的学生成长基础数据跟踪显示,勤工助学学生获奖学金比例较普通学生高出6%左右(励志奖学金较多),保研比例较普通学生高出7%左右,体现出勤工助学对学生有较显著的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作用。

同时,由于勤工助学岗位和酬金设置普遍没有细化,从而导致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变化较大。能坚持参与一年以上勤工助学学生占比较少,且大多在大三大四时会结束任职。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无法满足其个人实践或学习能力提升的需求;也有学生认为自己从事的勤工助学工作内容难度深度较高,酬金应有所增加。

图4 勤工助学自适应匹配机制

对此,学校将勤工助学岗位细分为基础服务型、能力提升型及发展引领型等,并差异化设置勤工助学酬金,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分析,以不影响困难学生学业为原则,根据学生日常活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匹配或推荐合适的岗位,对于综合能力一般的同学建议参加基础服务型及能力提升型岗位;对于综合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建议其尝试发展引领型岗位。

同时积极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资助工作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国运交大“青年领导力”项目、家庭困难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等特色项目,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学生作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深入家乡和中学母校开展各项资助政策宣讲,搭建自我展示、提高能力平台,彰显受助学生感恩情怀和责任担当;设立“背着书包看世界”“优携计划”等项目,帮助经济困难学子走出国门,拓展国际视野;开展就业五项引领计划,引导学生深入西部、扎根基层开展实习、实践,自觉奉献保国。

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分析学生日常行为及消费状况,区分受助学生群体,调配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各类资助政策的资金配比,满足不同群体对不同资助育人政策的需求,充实学校资助育人活动内容,促使资助育人工作有的放矢、提前对标,推动资助育人变被动为主动、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由保障型向发展型,由单纯经济资助向倾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能力资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