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正文

第一二季度学生资助理论研究工作动态

发布时间: 2022-0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15 【大】 【中】 【小】 访问量:

  一、北京师范大学

  1.《中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100》

  受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组织实施了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累计收到770项教育扶贫案例。2022年3月,汇编出版《中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100》,分为8个篇章,聚焦行政部门创新教育扶贫实践、高校聚焦定点帮扶、职业院校助力教育扶贫、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力量参与4类帮扶主体的帮扶工作,包含了基础教育扶贫、职业教育扶贫与技能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完善、就学就业资助服务体系建设4个方面的帮扶内容,全面记录中国社会各界近年来参与教育扶贫事业的伟大实践。

  2.李璐颖,卢小清,陈平,王兴建《北京师范大学基于综合评价的校级精准资助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2022(Z1):77-79

  该篇论文从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大数据在精准资助中的融合运用、精准资助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对北京师范大学精准资助平台进行了分析阐释。精准资助大数据平台,解决了传统资助模式中的信息来源单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级主观占比高、处理周期长、不能跟踪反馈等问题,可以为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应用服务。目前,基于综合评价的大数据精准资助平台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助学中心得到应用,可以满足快速从海量学生数据中检索困难学生信息及其日常动态相关画像,展示在校困难学生群体情况及相关资助落实情况,发现潜在需要资助的学生并提示相关单位跟进处理。相较传统资助流程,基于综合评价的精准资助平台提供了更为快速、便捷的检索和直观的分析展示,实现了困难学生个体画像视图、困难群体分析、建议关爱学生等多项功能,为资金发放提供了有效监管。

  3.邱化民《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2022(06):59-61

  该篇论文基于教育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深入探究了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政策框架与育人功能,详尽阐明了政策体系在保障研究生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公平、激励研究生在学业和科研领域不断提升、促进研究生自身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及实现机制,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东北师范大学

  1.李亚员,张茂林,于杰《按需资助: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03):41-48

  该篇论文从新时代高校“按需助学”模式的内涵、模式的要义与架构以及模式的构建方略等三个方面,提出高校学生资助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资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资助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而破解这个矛盾需要构建“按需助学”模式,建立基于由发展阶段(Stagesofde-velopment)、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和观念驱动力(Idea-driven)三个维度构成的学生发展“SCI模型”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进一步廓清资助育人的目标,提升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实施需求精测、三线并举、两化机制的工作策略。

  2.王娜《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核心意涵、现实问题和实践进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03):49-54

  该篇论文提出高校资助育人核心是“人”,方法为“资”,根本在“育”,资助育人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尊重个体与面向社会相统一、着眼当前困难和长远发展相统筹的一种育人方式。论文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面临着育人体系发展不平衡、育人队伍建设不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不充分三大问题,并分别对“不平衡”、“不完善”、“不充分”加以解析。同时,以三大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实践出路,即着力打造区域性、全国性资助育人共同体;不断推动高校资助育人队伍专业化发展;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建设;聚焦精准资助育人实效。

  3.赵心蕊.《将人文精神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03):55-60

  该篇论文指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满足主体需要为核心要义、以培育人文素养为基本内容、以践行人文关怀为价值导向、以营造人文环境为内在诉求。据此,论文提出将人文精神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四条方法进路并作详细分析:一是坚持修己达人,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二是丰富教育内容,完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三是注重隐性资助,践行人文关怀工作方式;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多措并举地将人文精神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为国为民的人文情怀。

  三、广西

  1.全斌,莫尧《广西学生资助队伍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

  该篇报告是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学生资助专项重点课题“广西学生资助队伍规范化建设的对策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过发放《广西学生资助工作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校领导对资助工作的评价调查问卷》,全面摸清了全区学生资助工作从业人员的人数及构成、内外部满意度评价和职业发展等现状。调查发现,学生资助队伍建设存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困难、未实现教师岗位同等工资待遇、部分人员编制被占用、队伍建设标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报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思考和工作建议。

  2.莫尧,倪靓,陈铁《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2022(08):28-31

  该篇论文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为详细掌握资助政策成效、学生和教师对政策的满意度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针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编制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学生卷,一份是教师卷。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329份,其中学生卷4188份,教师卷141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中职教育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中职资助政策的影响力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调查对象包括:中职学校学生、专业课教师、资助教师和行政人员。

  被调查的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的人数高达85.98%,独生子女人数仅为14.02%,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色。受访学生中城市家庭学生占比14.49%,县城及乡镇农村家庭学生占比85.51%;在被问及“家庭经济水平”时,18.17%的学生选择“贫困”,18.48%学生选择“较差”,仅有0.76%的学生选择“很好”。相比过去几年,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比例虽然有小幅下降,但依然占据中职学校生源的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比例也有小幅下降,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家庭经济负担。

  据调查统计,81.18%的学生和80.14%的教师了解中职免学费资助政策,该政策知晓率排在各项政策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是中职国家助学金,学生和教师知晓率分别为70.13%和69.50%;第三位是中职国家奖学金,学生和教师知晓率分别为59.91%和62.41%;自治区人民政府中职奖学金的学生和教师知晓率分别为29.15%和46.81%,充分说明政策宣传力度仍有待大力提高。同时,调查发现,师生们反映中职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完全做到公正公平;中职资助工作机制还不够高效,申请资助的手续烦琐,办理资助银行卡时间过长等。

  论文指出,健全的中职资助政策体系对中职学校自身内涵发展、家长教育观念改变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多子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特征使得资助政策在中职教育阶段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充分发挥出的助困性职能,可以帮助考不上普通高中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中职教育,避免因为经济原因迫使他们过早外出务工。同时,中职资助政策体系的激励机制与效果正逐步呈现,广西早已设立自治区政府奖学金,南宁市也设立了市政府奖学金,加之国家奖学金的设立,完整的奖学金制度对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读中职学校发挥了显著作用,激发了在校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在就读中职学校后,重新规划求学目标,立志报考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但另一方面,调研也发现中职资助工作在政策宣传和资助育人两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入宣传政策内容和育人成果,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促进资助政策体系赋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3.冼文《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精准资助管理探析》[J].广西教育,2022(09):6-12

  该篇论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着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精准资助信息孤立化等难题,论文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水平、改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式,包括建立科学的高校资助认定体系、搭建高校精准资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个体化的高校资助模式、对受助学生实施动态跟踪管理,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山东

  张婕,王震《融入与跃升—高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路径选择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8):11-16

  该篇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分析山东科技大学189名建档立卡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通过人物访谈和质化分析,发现建档立卡学生在就业路径选择中存在自我遵从型、自我降格型和自我疏离型三种类型。研究认为,建档立卡学生顺利就业为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教育向上流动提供了示范和激励导向,也为学生资助与就业工作提供了现实启示。高校应通过资助政策、学业支持、素质提升、就业指导一系列举措为建档立卡学生“赋能”,保障他们通过就业实现人生的转变与跨越,从根本上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