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唐志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江苏 南京 211106)
[摘 要] 精准资助是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要深刻把握实现高层次教育公平、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创新高效能资助工作的价值意蕴,深刻理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挑战的现实境遇,从构建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并行的信息系统、构建经济帮扶与综合培养并重的育人体系、设计科学规范和赋能回馈并进的评价制度等方面全面拓展其实践向度,切实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 学生资助 精准资助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24)11-0106-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i]学生资助工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环节,能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提供有效保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顺应历史阶段、把握发展机遇、面向学生需求,用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断改革创新,高效推进精准资助,提高资助工作效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价值意蕴
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价值意蕴是多维的,既有对个体的关怀,也有对社会的贡献,深化对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价值意蕴的认识,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实现高层次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在经济层面有效保障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促进教育公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ii]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已成为历史,“相对贫困”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策性收入占比较高、自我发展能力尚显不足、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等方面。高校要将更加精准的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做在前面,巩固“兜底”保障;将更加灵活地支持落实在一线,做到“应助尽助”。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旨在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完善资助对象认定模式,在指标科学、标准细化、追踪动态上下功夫,既要保证匹配度又要适度超前,从而精准、高效、适当地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保障教育公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所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需要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成效与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基本条件、公共服务等。[iii]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职业等发展需求同样迫切。因此,在保证“上得起学”的基本目标之外,更需要重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机会。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在顶层设计中精准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精心设置针对性资助育人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高层次教育公平。
2. 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始终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当前,日趋完善的资助体系一方面充分保障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发展指导;另一方面,“育助结合”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高校要把握好物质帮扶和精神激励的关系,激发学生报效国家、回馈社会的家国情怀,矢志不渝、见贤思齐的奋斗精神和自立自强、励志成才的内驱力。精准资助是“育助结合”的有效切入点和黏合剂,因此要重视构建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融合的精准资助机制。落实到高校资助工作的实际内容中,要将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困难学生认定、评优评奖、榜样选树的工作流程、评价标准和宣传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使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科研和创新实践,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连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创新高效能资助工作的重要基点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学生资助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实施精准资助既是资助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的必然路径,也是破解信息滞后、缺乏精准分析的传统资助管理模式难题的必然结果。高校学生资助机构亟须将大数据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于资助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在进一步协同业务、规范流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精准资助的优势,不断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效能,着力推进新发展阶段学生资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精准资助要在提高效率方面充分发挥基础作用。新发展阶段的精准资助工作需要依靠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精确定位资助对象,并将资助资源精准投放到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有效促进资助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通过线上申请评估和联动的审核程序,简化资助申请和审批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资助信息管理系统,适应资助数据种类多、体量大、跨度长、变化快的特点,弥补传统资助工作模式中处理滞后、交互闭塞、分析缺乏的缺陷,确保资助工作便捷高效。另一方面,精准资助要在资助工作创新中提供基础的数据依据。高校借助信息技术能够精准掌握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参与活动、消费习惯等情况,据此制定和执行更加有效的资助方式。
二、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现实境遇
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现实境遇,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新定位
探讨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新定位可以从经济形势、工作要求、学生特点、监督管理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着眼,从而在综合考量、系统把握中保证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一是资助对象认定准。面对“相对贫困”的实际情况,精准资助首先要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准。应对“相对贫困”学生多的整体情况,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生信息数据库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机制,运用谈心谈话、家访、民主评议等方式,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动态跟踪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定期更新资助对象名单,确保认定的及时性;要加强与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联动,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的全面性。在实际认定过程中,高校要在认定受助学生的范围内保证宣传全覆盖、政策全知晓、按需全申请;在认定标准上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统筹考虑致贫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在程度分类上合理区分,协调长期需要和短期急需,从而确保资助资源的合理分配、精准投放。二是资助政策把握准。目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已日趋完善,在奖、勤、助、贷、补、免、偿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每年会发布资助工作要点,用于指导完善当年度的资助工作内容。精准资助就是要在制度框架内充分发挥政策的最大效果,明确资助目标,严格遵守标准规范,确保程序公开透明,完善校本资助政策。高校要不断强化资助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资助工作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要求的准确传达和实施;要不断发挥组合型资助政策优势,根据学生的具体困难和需求,灵活运用政策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方案;要不断追踪政策落实情况,为政府定期评估和优化资助政策建言献策,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需求的变化。三是需求对接准。精准资助的核心环节就是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当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减少,更多的是面临发展困惑、学业困难、心理压力等问题的学生。青年学生虽然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对自己成长路径的规划不明确,内驱力不足。这意味着高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要将学生成长特点与国家人才培养方向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沟通和意见收集渠道,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资助方案,有针对性地提供经济帮扶、学业支持、心理辅导、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强化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广泛凝聚教师、家长、企业等主体合力,使各主体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四是资金发放准。资金发放的准确性是精准资助的重要保障,这不仅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整体形象和声誉。资助机构需要建立高效的资金管理和发放机制,规范资金的申请、审核、发放流程,做到数据录入填报和审核及时、准确、完整,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资助对象手中。高校要顺应国家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改进资金发放形式,把好资金发放的时间关口,落实精准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落实“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五是成效评估准。评估精准资助的成效需要进行准确、全面地测量和分析,成效评估的内容涵盖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资金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性、资助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资助育人的落实程度和效果、学生满意度和反馈,以及资助工作的创新和持续改进能力等。高校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精准资助的成效进行评估,了解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资助策略,不断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2. 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新要求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学生资助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精准资助既是坚守政策“底线”的方式,又是看齐育才“高线”的环节,需要在评定过程、需求对接、育人功能、监督管理和评价反馈等方面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把握好静态与动态的关系。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较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及其所特有的家庭情况带来了认定工作的难题和挑战。实现“资助对象认定准”,就是要在此基础上把握好学生情况的动态变化与程序性静态认定的平衡。高校要在每年秋季学期统一进行困难学生认定的静态统计中把学生情况摸“透”,分层分类认定和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将此作为确定当年度资助额度和方式的有效依据;同时,在其他时间段,要适时更新和调整资助对象的情况,把应对突发情况的动态调整做“活”,防止过度、僵化或缺位的资助。二是把握好全面与个性的关系。高校要通过精准把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实现资助群体、资助内容的全面覆盖,不仅要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要综合考虑,强化对学生思想引领、品格塑造、能力提升的系统推进,集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共性难题。与此同时,新发展阶段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资助政策把握准”同样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由于成长环境、专业要求、个人特点的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高校在对接学生需求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定制化资助内容的空间,形成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方案,适应和满足各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健全分类分层、全面多元的资助体系,既保证全面覆盖,又尊重个体差异。三是把握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在推进精准资助过程中,不仅要在物质上提供及时、适当的帮助,也要由表及里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激励,在“志智双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振精气神。高校要充分发挥奖助学金评定的育人功能,不断强化评优评奖的导向性,持续扩大评优评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和互动化的事迹宣讲,邀请“大国工匠”“时代楷模”进校园,线下推动“一站式”学生教育服务中心建设,线上建优新媒体宣传矩阵,共同打造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的专门交流空间,用榜样的精神品质和学榜样的文化氛围鼓舞人、感召人,做到育助并重。四是把握好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的关系。高校应平衡好学生信息的有效公示和必要保护,确保评定过程中资助信息的适度保密,公开时去标识化处理,选择恰当的方式和范围。一方面要防止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另一方面要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自尊心,防止学生由于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存在抵触情绪而隐瞒家庭经济情况失去受资助机会或者产生人际交往危机、心理困境等情况。五是把握好兜底与发展的关系。高校资助具有特殊性和进阶性,在落实“成效评估准”的精准资助方式、资助范围等规范化评价反馈机制中,要守住兜底的底线,看齐发展的高线。在兜底层面,评估需要关注资助力度的充足性、资金分配的及时性以及资助覆盖面的广泛性,以此判断资助工作是否达到了基本的保障目标,是否建立有效机制来识别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及需要帮助的具体事项。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成效评估中的发展标准也同样重要。发展标准涉及评估资助工作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机会、平台以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学术发展、职业规划、技能培养和个人成长。因此,高校要建立一个多维度动态持续的学生资助工作评估体系,既能够量化分析资助工作的直接成效,也能够定性分析资助工作对学生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根据评估反馈调整资助策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3. 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新挑战
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随着国情社情的变化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着新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资助政策的适应性和前瞻性,还涉及数据管理和信息保护、标准量化和体系建设以及社会主体的广泛有效协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助政策的时代化要求亟须落实。高校学生精准资助需要主动应对经济形势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拓展资助工作内涵。确保资助政策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家战略相衔接,是资助政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渴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需要积极回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探索发展型资助新方式。高校精准资助政策需要与时俱进,适应这些变化并保证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当前,高校的资助制度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资助体系尚待完善,需要从国家层面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与相关的经济政策、教育政策相互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二是数据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新发展阶段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管理的智能化是顺应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至关重要,这就离不开原始准确的学生信息和数据支持,包括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表现、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因此,要建立健全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当前,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仍处于从传统型向数字化的转型阶段,大量前期的数据尚未录入,不同端口的数据尚未完全接通,带来数据管理智能化的基础性挑战。此外,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当前,精准资助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规范及技术尚未成熟,确保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需要凝聚各方的合力。如何确保在使用技术手段提升精准资助效率的同时,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是新发展阶段资助工作必须面对的数据管理智能化的安全性挑战。三是资助对象认定标准的科学化机制还需完善。精准资助的核心在于准确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及其真实需求。实施精准资助需要建立科学、公正、可操作的评估指标和评定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除了有“家庭经济支持贫困”的指标外,还包括“个体发展能力贫困”的指标,因此内容不仅涉及评估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认定资助对象的准确性、确定适当的资助金额,还包括考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心理状态、综合素质等。而当前我国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学生困难情况认定的标准存在差异,对学生需求的调研和判断仍停留在小样本的调查研究阶段。如何建立公正、透明、可操作的认定机制,既能确保资助资源向最需要的学生有效倾斜,又能避免主观判断的不公和滥用,是新发展阶段资助工作面临的又一大挑战。高校学生资助机构需要不断改进认定体系,确保资助的准确性,这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不断回答好的课题。四是社会责任的扩大化聚合尚待加强。要做好新发展阶段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无论是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还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单独依靠国家和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实施精准资助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尤其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社会组织、企业等都应成为精准资助的参与者。当前,精准资助的落实压力主要集中在高校资助管理机构,高校资助机构与社会互动性不强。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勤工助学平台、学业提升的科研平台、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平台、品格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共同承担激发学生内驱力、赋能学生未来发展的责任,协同推进精准资助工作,形成共识和合力,优化资源配置。要明确各主体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提供经济支持,还要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是新发展阶段学生精准资助的应有之义。
三、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向度
探索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实践向度,应着力构建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并行的信息系统、经济帮扶与综合素养并重的育人体系、科学规范与赋能回馈并进的评价制度。
1. 构建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并行的信息系统
数据已经成为高效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抓手。对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而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构建一个集成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的信息系统是实现“数据找人”的关键一步,进而不断提升精准资助的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一是加强数据管理。一方面,数据管理的前提就是要让“数据多跑路”。高校在集成数据的过程中,除了联动校内各部门收集涵盖学生经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类内容的信息外,还要持续加强与校外民政、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对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整体调研、把握。在强化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协同联动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线上平台,简化认定流程,对特殊类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政府资助“免申即享”。另一方面,数据管理的关键就是要让“人员更专业”。高校要注重加强资助工作者的梯队建设,加强资助工作者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应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做到资助数据动态更新,实现资助结构、资金使用和学生信息的可视化,有效提高信息整理、查询的效率,也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申请、审核发放的监督管理。二是在数据分析中形成规律性认识。精准资助就是要充分利用包括数据挖掘、预测建模等智能分析技术,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参与活动、消费习惯等信息,使资助方式更精准地契合学生特点,并积极探索算法处理方式,确定和执行更加有效的资助方式,实现“政策找人”。高校要加强对于资助工作本身的数据分析,不断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支持学校各类主体进行资助工作机制研究,更加系统地评价和分析学生资助整体情况,形成有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探索学生精准资助的发展规律。三是在数据分析中推进透明化管理。高校要推动资助金额、名额分配等信息公开,用大数据分析增强资助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防范资助资金的滥用或资金分配不均的风险,精准识别潜在风险,探索数据驱动的精准资助新方式,促进教育公平。
2. 构建经济帮扶与综合培养并重的育人体系
新发展阶段精准资助工作的定位和要求决定了高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面向全面发展目标、着眼于国家社会需求全面培养学生,构建经济帮扶与综合培养并重的育人体系。要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以辩证的、全面的、协调的观点不断提升精准资助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一是实现物的全面丰富。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要优化资助政策,精确评估学生的经济状况,提供及时适当的资助。发放“助困”的“物”要做到有的放矢,高校要在重要时间节点为学生及时送上衣食住行全方位的暖心关怀;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按需及时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高校“奖优”的“物”要品种丰富、功能指向明确,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导向引领作用。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要契合学生的发展诉求,充分发挥学业支持与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生涯规划中心、就业/创业办公室等部门对学生学业帮扶、心理咨询、生涯指导、就业帮扶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作用;要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在品格上塑造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 构建科学规范和赋能回馈并进的评价制度
评估反馈是检验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必要环节。评估可以监测精准资助执行、反映精准资助成效;设计评估指标和讨论评估结果的过程则可以帮助厘清精准资助的逻辑。因而,对标评估要求,对内要合理定位精准资助,提升工作质量;对外要向利益相关方进行反馈,提升资助工作透明度,促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评价制度的科学合理。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效果需要在不断地对标评估指标中进行确认,同时评估结果也助推精准资助体系优化升级。首先,高校需要建立明确的评估指标,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资助工作质量为目标,关注资助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作用和贡献度,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其次,评价制度应根据评价目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征,考虑高校的校本特色和具体实际,既有共同参考落实的“规定动作”,也有因地制宜的“特色项目”,以便能够全面评估精准资助体系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效果;要建立健全评价流程,包括申请、审核、公示、反馈等环节,确保评价的公开透明。二是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赋能回馈机制作用的发挥,就是要将评估结果与精准资助决策相结合,及时反馈给学校资助管理机构,作为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改进资助政策的依据。此外,评价制度应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以促进各方的参与和理解。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和赋能回馈并进的评价制度,高校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资助政策的有效性、资助效果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满意度等,从而持续改进和提升精准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要定期开展对标评估,不仅需要从内部了解资助制度的实施效果,为优化精准资助提供依据,也要在外部评估中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精准资助制度和经验,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不断提高精准资助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i]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28.
[ii] 陈希原.学生资助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新贡献[N].中国教育报,2023—01—06.
[iii] 郝文武.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本质特征与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