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首款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

    大型客机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2006年2月9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大型飞机被确定为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强优势籼型杂交稻问世

    1974年,第一批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南优2号”,被播撒到湖南和广西两地试验田里。同等条件下,一般每亩增产50至100公斤,比当地优良品种增产约20%。 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后,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此后,东南亚、非洲、北美等地的许多国家...[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制定 “十二年科学规划”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时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提出,要研发我国自己的计算机。当时,电子计算机在我国还是空白学科,“十二年科学规划”将与“两弹一星”直接配套的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列为国...[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首次陆地国土基本地形图全覆盖

    1:5万地形图是覆盖全部国土范围的精度最高的地形图,是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截至2006年,在我国南疆沙漠、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尚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没有1:5万地形图。 2006年起,相关测绘部门历时5年,累计投入7500人次,各类设备车辆650...[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1953年春,考古学家在西安浐河岸边的半坡村, 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半坡博物馆的建立,开创了我国遗址博物馆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史前学的研究建立了基地,为宣扬我国黄...[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反映人与自然互动的文化景观。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的区域中心,是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的遗存,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重要体现。 1981年,国家建委、国家文...[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白话释义、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几代中国人大都通过它接受启蒙教育。迄今,《新华字典》已经印行了6亿多册,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 亲历者说 程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

    综合性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众书之源”,体现一国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 1993年8月,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全部出齐,覆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共收77859个条目,约12568万字。这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 陆地飞行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影像中国 2008年8月1日12时35分,随着C2275次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出,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两地之间实现了30分钟通达,中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并一举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系统掌握时速...[查看更多]

  • 202112-29
    新中国第一条跨海隧道:海底蛟龙 横亘碧波

    厦门翔安隧道右线于2009年6月13日15时58分胜利贯通,相向开挖施工人员握手庆贺。李鸾汉摄 2010年4月26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福建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 过去,人们是这样形容厦门翔安区的:“风头水尾、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岛内外只有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