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门 > 正文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访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

发布时间: 2012-0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

中国教师报:我国政府曾作出庄严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请您谈谈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情况,这一承诺现在是否兑现了?

马文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为确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7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各级教育、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不断完善各项资助措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资助学,有关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并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各高校加大资助经费提取力度,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已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存的资助政策体系,每年资助约4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受助学生超过40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强度最大、财政投入最多、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促进教育公平力度最大的一年。2009年新增审批贷款学生102.1万人,新增审批合同金额87亿元。各级财政共下达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经费112.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9.5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2.76亿元。全国高校有50014名优秀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央财政拨款约4亿元;约有60.47万名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30.23亿元;约有403.9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国家助学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拨款78亿元,使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资助,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府承诺,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中国教师报:您能具体谈一谈资助政策体系的内容吗?

     马文华:首先是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是国家在高校本专科阶段设立的最高荣誉奖,奖励特别优秀的本专科学生,每年奖励5万人,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本专科学生,每生每年5000元,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二是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本专科生,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努力形成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四是规定高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五是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六是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同时,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七是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等。

资助工作更人性化

  中国教师报:如何界定贫困生?有什么标准吗?

  马文华:在界定贫困生的问题上不能一刀切,东部和西部的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目前各省和高校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各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遍做法是:依据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参考学生在校日常消费行为,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同班同宿舍同学的意见,经认定评议小组民主评议,对其困难程度做出评定,报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最终认定。有些高校还将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如东北师范大学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第一步,全面采集学生家庭经济信息;第二步,通过“量化测评”模型,对采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困难学生及困难等级;第三步,由辅导员、学生干部以及学生代表等组成民主评议小组,对量化测评结果进行“修正”;第四步,通过实地走访,对学生信息及认定结果进行验证。2008年,该校资助中心对来自山东等3个省份的近500名困难生家庭进行了“全覆盖”式走访,结果验证,困难生评定准确率达99%
  现在,资助工作更加人性化。比如,有的学生害羞内向,不愿意申请资助,我们经过核实,发现他确实家庭经济困难,会主动帮他申请。
  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对学生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的帮助。有的学生觉得被资助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因而很自卑。我们通过心理疏导,让他们增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

  中国教师报:如何保证资助学生的款项能足额到位,不被侵占或挪用?

马文华:加强监督检查是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的重要措施。各级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会定期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肃处理挤占挪用资金、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保证资助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受理群众举报。一些省教育厅开通了“厅长信箱”,接受政策咨询,受理投诉,接受监督。这些措施使资助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资助经费不被侵占或挪用,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比重愈来愈大

  中国教师报:助学贷款是考入大学的贫困生获得资助的重要途径,申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办理?

  马文华:在开办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可以通过本校学生资助部门向经办银行申请。原则上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6000元。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额支付。学生根据个人毕业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在毕业后的12年内选择开始偿还本金的时间,6年内还清贷款本息。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促进学生自立自强、提高诚信的资助措施。但我们了解到,有些学生只想得到无偿的资助,不敢也不愿意申请贷款。其实,敢于申请助学贷款,就是敢于用明天的钱干今天的事情,说明你有信心、有能力还上贷款,这是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表现。

  中国教师报:什么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据说这种贷款形式更加方便学生,目前推行的情况如何?

马文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帮助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比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更加方便学生和家长,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即可到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
  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其后,山西、山东、安徽、青海等20多个省份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2009年,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省份由5个试点省份扩大到26个省份。全年共审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62.2万人,占全年国家助学贷款审批总人数的61%,是2008年的2.6倍;审批合同金额46.1亿元,占全年国家助学贷款审批合同金额的53%,是2008年的3.7倍。连同前几年办理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全国已累计审批贷款学生97.4万人,审批合同金额72.1亿元。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努力满足学生的贷款需求。

   “绿色通道”助贫困生顺利入学

  中国教师报:除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外,还有哪些资助学生的政策?

马文华:刚才在政策体系中介绍了,还有师范生免费教育、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标准是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三年补偿或代偿完毕;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标准是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完毕。
  另外,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我们还特别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2009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有53.2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占当年全国高校普通本专科新生总人数的9.06%
  最后,我们还有一些辅助措施。比如各高校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发生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等。

     采取多项措施增强资助力度

中国教师报:哪些地方在贯彻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时做得比较好,有哪些经验可以推广?

    马文华:为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各级政府、高校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北、江苏、安徽、陕西、山东、浙江、内蒙等地方做得都比较好。在助学贷款方面,河南省探索出“河南模式”。湖北、江苏、贵州等省贷款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

  中国教师报:作为主管和主要实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近年来在学生资助工作上做了哪些事情?

马文华:第一,建立工作考核机制,推动资助发展。湖北、浙江、山东、上海等省市建立资助工作考核奖惩机制,表彰和奖励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好的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学院资助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对学院和辅导员进行考核;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制定了学生资助工作评价办法,定期评出资助工作优秀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资助效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中央、省级、高校三级学生资助工作及贷款学生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全国大部分省份开通了学生资助工作网站。河南省在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国家奖助学金发放管理功能并全面开通了网络银行划账功能。东北师范大学等很多高校建立了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集信息发布、在线咨询、网上申请审批、资助信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覆盖所有资助领域。国家开发银行开发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网络信息管理和业务操作系统,推进助学贷款全流程的电子化。
  第三,采取多项措施,增强资助力度。在落实国家奖助学金应承担资金的基础上,许多省份还从财政收入中划拨专项资金或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用于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水平。江苏省每年划拨4450万元,用于扩大国家助学金发放范围,将国家助学金比例由14%提高至16%;上海市国家助学金标准由人均2000元提高到人均2500元;北京市国家助学金由人均2000元提高至人均2240元。湖北、湖南、辽宁、上海、海南、江西、西藏、云南、吉林、天津、山东、大连等省(区、市)设立地方政府奖助学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募集290项和140项社会捐助,总金额均超过1600万元,生均受助约3600元。北京交通大学每年增加投入400万元,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增加1000元的助学金。西北工业大学每年划拨450万元设立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第四,提供贴心服务,发挥育人效能。北京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了“绿色成长方案”,形成“三个关注”、“四个不同”、“五个系列”的多角度、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给予学生全方位、个性化的关心和资助。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财力支持”与“素质支持” 双管齐下的“双线资助”模式,组织实施“九个一”工程和“自强培训营”等活动,既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湖南大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心理测评-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心理素质训练”服务体系,实施科学系统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计划。中南大学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爱心家教活动”等活动,引导学生传递爱心、回报社会。山东大学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开辟校企合作资助育人的新路径。四川大学成立公益社团,全面培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江南大学建立了“就业绿色通道”,专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优惠创业条件,优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北京师范大学启动“学长计划”,安排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优秀学生和新生结对,对新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给予指导和帮助。还有很多很多事例,不一一列举了。

对工作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中国教师报:您能简要评价一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几年来的成效和意义吗?

  马文华:经过几年的实践,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被证明是一个设计合理、效果明显的政策体系,个别家长因为孩子上不起学而自杀的情况已基本杜绝。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由政府制订的国家层面的政策,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加大了政策宣传和落实的力度,保障了政策实施的效果。除了相关行政部门外,金融部门也为落实资助政策作出了贡献,在几乎不能赢利,甚至可能亏损的情况下,依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学生的贷款工作。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是蕴含着丰富育人理念的工作。资助工作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甚至在学生毕业后若干年,伴随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在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理念,学会正确地做人、做事。我们感到很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得到帮助之后很感恩,毕业工作后,积极回报学校和社会,尽全力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才智。
  学生资助工作对于我们工作人员来说,虽然苦点、累点,但是收获了很多感悟和感动,同时深深地感到责任重大。当然,做这一工作不仅要有责任感,还要有爱心、有感情,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来看待,这样才能主动积极,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教师报: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能否对未来的政策走向做一展望?

  马文华: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机构编制和资金问题。有些地方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不足,办公经费、设施缺乏。比如在内蒙、青海等地广人稀的地方,我们的工作人员有时候要靠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每天到七八十里外的地方开展工作,就很难将工作做得细致周全。
  不过总的说来,学生资助工作还是越干越好,资助机构从无到有,组织规模从小到大,资助效果从弱到强,最主要的是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能够有效开展资助工作的队伍,但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很多县级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不了解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不熟悉具体操作程序。因此,我们将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今年,我们已经开展了全国省级资助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中央部属高校资助管理人员业务培训,还准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县级资助工作人员培训一遍。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研究出台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资助政策。这些政策出台后,我国将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方位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届时,将彻底解决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