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方 > 正文

山东省济宁市创新“一二三四”模式 探索走出学生精准资助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1-1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16 【大】 【中】 【小】 访问量:

山东省济宁市探索创新“一二三四”工作模式,着力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化。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资助困难学生22.76万人,资助金额达4.6亿元,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制定“一套办法”推进资助工作系统化

制定了《济宁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办法》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学生资助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原则、依据、档次,规范三级认定程序,实行全过程评价,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五类对象和“奖、助、补、减、贷”五大内容的资助体系,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

二、建立“两项制度”实现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化

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应助尽助,不漏一人”。在线下,建立教师家访制度。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对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逐户上门走访,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清单和资助台账,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对因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学生家庭出现突发困难、情况紧急的,学校先行给予临时救助,并纳入下一资助周期名单。在线上,建立大数据对比核查制度。将拟资助学生信息上传至市大数据中心,充实整合民政等部门信息,借助全国学籍系统,分学段、分类别、分部门与数据库信息匹配,分类筛查不同情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锁定每一名在校就读的各类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2021年以来,全市共比对筛查资助数据76.33万条。

三、健全“三个机制”确保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出台《济宁市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明确了学前教育免保教费补助资金保障来源,明确市县财政承担比例,明晰预算安排和拨付路径。加强市级跟踪调度,及时审核存档财政资金划拨清单和银行批量交易明细,确保各项资助金足额准时发放。 

二是实行资助资金比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内收入水平、贫困学生分布等因素,动态调整不同区域学校资助比例,城区学生资助比例适当调减,资助资金向偏远乡镇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三是创新资金发放机制。利用支付宝等便捷支付方式,发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贷款。利用社保卡发放学生生活补助和助学金,解决了低龄学生无法及时办理银行卡问题。严格资助资金发放时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四、实施“四项措施”推动资助服务多元化

一是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发放2000—3650元生活补助资金。按“每生每天补助1元、每年在校200天”标准,对非家庭经济困难农村中小学生实施营养补助,是全省唯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市。2021年以来,共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补助8020.26万元,资助学生12.86万人;支出7480.03万元供应课间餐,惠及农村中小学生52.70万人。

二是扩宽联合帮扶渠道。组织教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捐资助学活动,2021年以来,全市接受捐赠305余万元,全部用于救助困难学生、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各县市区联合慈善总会,对接助学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积极开展慈善募捐和慈善救助。2021年以来,独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66余人,资助总金额158万元,捐赠37万元各类物资。

三是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支持和生活帮助。针对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协调通讯公司捐助640部智能手机(含流量卡),联系学校及社会各界采取电话辅导等方式,对特殊困难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帮扶。

四是实行校服费用减免政策。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服费用减免政策。2021年以来,由财政支付校服减免费用39万余元,惠及20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