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属高校 > 正文

“诚信感恩,励志成才” 中山大学积极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发布时间: 2023-0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3-08-29 【大】 【中】 【小】 访问量:

中山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助学促学奖学优学“四学一体”内涵式助学工作模式将资育人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2023学期,围绕“诚信感恩,励志成才”的主题,中山大学开展资助政策宣讲优秀学子表彰、诚信主题教育反诈宣传多种形式资助育人活动125参与学生6余人次

一、深化宣传教育,贯通资助政策渠道

为切实提升资助育人实效,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

313日,中山大学2023年“学生资助工作坊”开班,开展学生资助政策解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留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管理规范等专题,进一步提升资助工作队伍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典型经验交流。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员,各院系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参会。 

 

学生资助工作坊

624日,学校启动“逸仙助航”学生资助政策下乡行活动;暑假78月,学生志愿者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讲活动,密切联系群众,调研各地经济困难家庭对各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情况。学校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逸仙助航”学生资助政策下乡行活动

67,学校印制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材料,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给新生。学校全年开通学生资助热线,即时为学生及家长答疑解惑,并依托校内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平台,宣传资助育人相关内容。


线上线下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送达新生

二、强化思想引领,丰富资助育人内涵

为弘扬自立自强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学校积极培育和宣传获奖受助学生先进典型。

412中山大学共有584名学生被授予“2022年中山大学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表彰在勤工助学岗位上表现突出、勤学上进、爱岗敬业的先进学子,发挥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56,学校在三校区五校园同步举办国奖学子事迹展,并印发《百名优秀学子风采》和《百名励志学子风采》优秀学生事迹汇编在主题教育期间,学校通过“党建+资助”的工作方式,弘扬积极进取、矢志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国家奖学金获奖学子事迹展览

印发《百名优秀学子风采》《百名励志学子风采》

6中山大学244到西部和基层、部队就业的2023业生,荣获中山大学基层就业奖励;27日,学校召开赴基层就业毕业生表彰座谈会纪律教育大会,支持和鼓励毕业生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赴基层就业毕业生表彰座谈会暨纪律教育大会

三、融合育人机制,提升资助工作实效

中山大学积极拓展平台,融合资助育人资源,切实增强育人合力,56月,全校开展“诚信感恩,励志成才”专题资助育人活动,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学生立大志、明大德、知感恩、重诚信。

中山医学院、哲学系、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等单位分别邀请银行或公安部门工作人员学生开展金融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金融法律政策、不同类型的金融诈骗特点及防范措施


金融安全知识讲座

人工智能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分别举办反诈宣传讲座和知识竞答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反诈宣传讲座和知识竞答活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举办捐赠奖学金颁奖仪式、捐赠助学项目座谈会、职业发展经验分享会、协同育人论坛等活动。各院系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拓展资助育人平台,邀请捐赠单位及优秀校友为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发展指导,并深入探索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兴学生发展基金捐赠颁奖仪式暨经验分享会

 

软件工程学院奖学金颁奖仪式暨协同育人博学论坛

    

管理学院善思教育基金——“广州注协项目”座谈会

航空航天学院“彩霞奖学金”获奖学生亲笔书写感谢信寄与捐赠者,引导同学们常怀感恩之心、牢记自身使命、树立社会责任感。       


彩霞奖学金学生亲笔书写感谢信

国际关系学院举办“资助育人”主题观影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树立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

 

“资助育人”主题观影活动

中山大学将继续全面落实精准资助,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完善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支持体系,支持培养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涵养创造力,深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助力学生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