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属高校 > 正文

北京化工大学坚持“四个强化”全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17 【大】 【中】 【小】 访问量:

北京化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工作理念,坚持“不让一名北化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平等的成才机会”的工作目标,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一体两域五系统”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强化资助育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成立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将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校长办公会等重要议题,定期研究工作举措,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系统谋划和督促落实。先后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本科生国家助学金工作实施细则、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细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工作实施细则、人民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社会助学金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构建“一体两域五系统”资助育人体系,“一体”即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两域”分别为经济型资助领域和发展型资助领域,“五系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系统、联动经济资助系统、信息化资助工作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锻炼提升系统、价值观教育引导系统,形成了目标明确、体系完善、措施有效的校地、校院、师生协同大资助格局,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术发展、实践锻炼、国际视野、就业创业等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业护航、成长成才引航、职业发展助航,切实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二是强化精准施策,提升分类资助水平。以物质帮扶全覆盖做实经济型资助,用好新生“绿色通道”等信息采集手段,充分掌握学生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前置机制;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辅助形成贫困等级认定建议;设计民主评议讨论表,复核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本帮困渠道,勤工助学为重要手段,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途径的“奖、助、贷、勤、减、补”六位一体联动经济资助工作体系。以能力锻造全方位完善发展型资助,实施“拓航计划”,先后资助179名学生赴国外短期交流学习或参加线上国际交流课程;实施“春雨计划”,形成“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每期开课超过100学时,年累计受众9000余人次;实施“筑梦计划”,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发起“希尔顿计划”“玛上GO”“送故事下乡”“爱心包裹” 等多元化公益实践项目平台,每年组织近千名学生开展公益实验活动。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助力资助提“智”增效。通过“掌上资助信息一体化”“减负增效”,使用手机即可实时进行线上申请、审批通过微信、企业微信、公众号平台多渠道同步进行,对学生咨询的资助相关问题及时准确答复,反馈“增效”避免复杂重复的信息填写,相关基础数据直接从数据库调用,学生只需要填写具体申请项目及理由。应用大数据对比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内行为习惯,直接精准地对困难学生进行“点对点”帮扶,全程注重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办理过程不需要学生提交任何材料,资金发放不需要学生签字确认,与传统自主报名、主观陈述、民主评议的资助模式相比更精准化、人性化,既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经济资助,又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彰显了北化的人文关怀与育人温度。推出“学生资助成果宣传线上展厅”,推出学校资助工作情况、年度国家奖学金优秀榜样风采、社会资助奖学金设奖企业介绍等内容。目前全校共有20000余名学生进行实名绑定,累计查询7万余次,年均在线回复学生咨询10000+次,该系统已成为学生资助咨询的主要途径。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资助育人氛围。学校积极构筑线上全媒体输出、线下多渠道联动的资助育人宣传阵地,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化“主动”为“互动”,由“单一主导式”转变为“多元交互式”、由“单向信息输出”转变为 “多向信息互通”,让所有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学生资助”声音。依托校园电视、广播、橱窗、24小时资助服务热线、学生资助服务手册等多载体联动开展资助政策宣传,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学生资助政策和相关活动。面向资助宣传队伍骨干、学院(系)资助工作负责人、资助工作联络员等群体,开展资助育人宣传工作专题培训,从理论学习、技能掌握和实践锻炼等角度全面提升宣传队伍综合素质。深入发掘受助学生中的优秀事迹,通过数据分析图解、“人物”专题访谈、资助专题活动等形式,对奖学金获奖学生、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受资助政策帮扶成才学生典型、自强自立学生榜样、疫情防控期间受助学生优秀事迹等进行专题报道,树立模范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营造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