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秉承“立德树人 奖优助困”的资助理念,以研究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紧扣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具有西电特色的“三阶递进 四向协同 五位一体”的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即:通过系统化建设与创新性探索,打造了“基础保障、能力跃升、价值引领”三阶递进的发展型资助长效机制,构筑起以国家拨款为支撑、学校自筹为后盾、社会捐助为补充、导师投入为特色的“四向协同”新型资助育人格局,形成了奖、助、酬、补、贷“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多元化教育支持体系。
图1 “三阶递进 四向协同 五位一体” 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
一、立体化资助投入体系成效显著
一是多元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3.24亿元,资助研究生30.67万人次,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全覆盖,实现了基本保障与激励引导的双重功能 。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占比56.8%,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校自筹资金投入较上一年度增长7.9%,彰显办学担当;学校统筹的社会捐赠突破180.5万元,创历史新高;导师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27.1%,体现责任共担。
图2 近三年研究生资助变化情况
二是分类投入强化精准支持水平。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发放方面,由学校统筹资金保障,在国家拨款基础上,年均增加校级投入1千余万元,兼顾学科差异化支持的同时,给予学院更多自主权,鼓励学院自行设置等级、标准,有效增强了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发放方面,实施“学术成长型资助”,在国家发放标准基础上,根据博士论文中期考核状态,利用学校自筹经费,作不同金额的补充。学校为未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研究生每月补充发放国家助学金600元,为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研究生每月补充发放国家助学金1000元,形成科研进程和资助力度正向关联机制。
图3 博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型资助”
三是导师投入提升科研激励效能。助研津贴发放方面,根据研究生学科特点制定梯度发放标准,构建起师生科研共同体。同时,针对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实施“发放标准上限内1:2配套激励政策”,学校配套资金带动导师投入热情,目前津贴已覆盖75%以上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2024年,助研津贴中导师投入达到8785.70万元,投入占比达到82.14%,导师投入金额和投入占比逐年增加,有效分摊了研究生教育成本。
图4 近三年助研津贴发放情况
二、创新型评选机制凸显育人导向
通过评选示范、成果凝练、机制创新和榜样选树,充分发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校长奖的育人导向和榜样引领功能。
一是名额分配兼顾均衡和差异。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中,实施“等额指标+差额指标”分配方式,划拨10%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指标作为差额指标,并建立全校范围跨院系差额答辩制度;在校长奖评选中,特别为在道德风尚、体育竞赛、文化活动、社会服务等单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产生积极影响、引领社会风尚的研究生开辟展示平台,构建差异化评审赛道。
图5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差额评审会
二是建立“代表性工作”申报制度。以“破五唯”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审视自身成果,从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成果进行申报,克服传统评价过程中过分依赖数量指标、忽视质量内涵的“唯数量化”弊端,更侧重成果的质量、创新性和实际贡献,进一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确保评价过程更加全面、客观。
三是优化评审模式。评审采取材料评审与公开答辩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参选人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定,保障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同时,在评定中增加师长评价环节,在候选人自我展示的基础上,由候选人的师长、同学通过视频、文字等方式陈述推荐理由,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对候选人的全面评价。此外,在校级奖学金评审中不断优化评委结构,涵盖学院负责人、导师代表、辅导员代表和研究生代表以及学校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评委来源的多元化进一步提升了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是创新先进典型宣传形式。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校长奖获得者中选树朋辈典型,打造“研途先锋”榜样人物图文宣传和“我的师兄师姐”访谈式视频宣讲两大品牌,充分发挥朋辈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在校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6 《我的师兄师姐》访谈式视频宣讲
三、智慧研工系统构建精准服务生态
依托智慧研工信息化工作矩阵的深入建设,集成了奖助学金申请审核、数据汇集分析、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核心功能模块,显著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信息化平台实现全流程管理。随着研究生成长数据库的正式上线,各类研究生成果得到系统、有效的管理,不仅维护了奖励评优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还为研究生的成长留下了翔实的记录。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系统与岗位聘任管理系统的启用,实现困难群体资助业务的线上全流程办理,真正做到了“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群体带来极大的便利。此外,国家助学金发放系统与助研津贴管理系统的运行,使得日常奖助学金发放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对研究生在校生活数据、成果数据、奖助数据等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与分析管理,为研究生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图7 研究生奖助管理系统
二是智能化分析赋能能力评价。在依托现有客观数据构建的能力评价体系基础上,借鉴企业人才评价标准,引入MBTI性格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和学习风格测评,建立了涵盖自我驱动、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学习风格等7个维度40个评价点的研究生自我发展评价模型,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研究生自我发展评价体系”,为研究生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和发展建议,AI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图8 研究生自我发展评价模型示意图
四、协同化育人场域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研途逐梦”工程,从提升能力素质与拓展视野格局两个维度入手,为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成长支持。
一是注重自我发展助力能力素质提升。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打造自我发展训练营,设计“领导力+执行力+表达力+共情力+社交力+思考力”实操训练课程,帮助研究生提高可迁移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紧扣“实效”和“长效”原则,在校内设置劳动体验岗,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助研究生感恩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图9 研究生自我发展训练营
二是丰富文化生活引领视野格局拓展。推出“鸿儒讲堂”高水平报告会、“鲜电下午茶”多元主题交流沙龙、“研企相约”实践研学以及“溢彩研途”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优先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开放报名,为研究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文化体验、社会实践机会,让研究生在参与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愉悦精神。
图10 研究生实践研学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聚焦研究生成长链,将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打造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加速器和价值塑造的能量场,持续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信息尖兵、强国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