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属高校 > 正文

西南交通大学"三个课堂"提升勤工助学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勤工助学是学生资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理想场所,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达到“济困”和“育人”的双重功效,近三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将勤工助学工作纳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重办好“三个课堂”,不断提高勤工助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增强了“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办好“行为课堂”,打造团队文化,强化行为引导。学校坚持“团队熏陶”与“榜样激励”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一是大力推动勤工助学文化建设,构建基于团队的“教师影响-学生互助”文化建设体系。近年来,涌现出“蜗牛文化”、“向日葵文化”、“花蕊文化”、“乐天文化”、“火焰文化”等团队文化,展现交大学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心怀感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拓宽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空间与时间,推动勤工助学“育人效益”的转化和升级。二是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榜样鼓舞人。从2010年开始,学校在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中评选15名“勤工助学之星”,并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访谈交流等活动,最大限度挖掘“勤工助学之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使整个勤工助学过程上升为学生的行为课堂,成为一种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办好“实践课堂”,搭建成长平台,开阔知识视野。学校统筹校内外资源,打造“励志青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的育人渠道。一是努力探索勤工助学工作新模式、新渠道,在勤工助学中融入“爱国、爱校、自强、诚信、感恩”教育主题,并将勤工助学岗位向助教、助研、助管等高附加值岗位倾斜,推动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到服务型,再到智力开发型的转化升级,也使学生能广泛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事务管理,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201112月,学校共派出14支队伍到河北、陕西、四川、山东、湖南、重庆等省市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实地走访工作;还举办“走近实习生”访谈及参观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成都莫仕等公司进行参观。通过校外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层次的升华;也使学生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强化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办好“素质课堂”,完善培训机制,提升综合素质。学校秉承“发展性资助理念”,加快完善培训上岗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每年5月,学校为新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举办一次素质能力培训,参培人数1800余人。培训包括办公室礼仪、办公自动化操作、公文写作、法律维权在内的各种能力。通过培训,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和操作规范,扩大了知识深度和广度,成为老师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二是每年6月,学校针对勤工助学学生骨干开办一次“素质拓展训练营”,营员300余人。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营“卓越圈”、“电网”、“信任背摔”等项目的培训,提高了队伍的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达到提升个人形象气质,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培养自强、自立、奋发进取精神的目的。三是每年9月,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举办一次勤工助学岗位“双选”会,招聘岗位近2700个。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交流,较好地培养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面试技巧,实现了勤工助学与与就业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凸显勤工助学的素质提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