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属高校 > 正文

中国传媒大学资助工作“三扶”战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为全面把资助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中国传媒大学坚持以科学理念为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先导,在资助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按照“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将“扶贫、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重在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一)扶贫力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成立了校院二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资助中心,开展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按照“他助、自助、助人”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辅助,以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和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帮困助学资助体系,以“励志强能”为目标的资助育人理念,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资助。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通过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等辅助渠道解决了我校困难学生的生活等问题。近来年,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条不紊,整体工作效率稳中有升,实现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郑重承诺。

 

(二)扶志引导受助学子自立自强

几乎每一个贫困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多难的家庭,家庭的苦难又常常在学生心理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学校在实行经济资助之外,鼓励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勤工助学获得相应的报酬和资助;同时开展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自强故事征文”活动,编辑并出版了《我的自强故事》一书,用自强不息、品学兼优的事迹来引导其他困难学生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他们在逆境中成才。此外,学校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自强社”,针对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人格教育讲座”、“自强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方位地实现育人目标。

2010年,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困难学生因为品学兼优而获得各种奖学金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有的在毕业时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自愿申请到边远地区或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建功立业,验证了坚持育人导向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勇于在逆境中成才的良好精神面貌。

(三)扶能提升受助学子成才高度

为实现“以经济扶持为基础、学业帮助为支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资助工作理念,2009年以来,学校通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努力将原来的“物质救济型”资助向“励志强能型”资助转变,将劳务型勤工助学向技能型勤工助学转变,将单向资助路径向双向资助转变,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励志强能”的资助理念,校内设置了500多个“三助”岗位。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劳动来为自己解困,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靠自己的双手自立自强;大力加强宣传教育,从舆论上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收益来主动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教育和引导困难学生以更理性、更现实的态度去对待勤工助学劳动,只要这份工作有利于自己完成学业,而且是正当的,就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劳动和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过程、劳动效果、劳动报酬中体会人格的自立,实现劳动精神的重塑。

2009年和2010年,学校连续两年举办“实践・成长・收获”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校内的综合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服务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并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从服务校园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寻求校外的实践单位并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迈向社会搭建更好的平台,以增强学生信心。社会公益实践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了“创意改善校园,公益温暖身边”的真正含义,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力量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发现了自身的力量与潜力,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使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逐步走出贫困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