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是我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经济资助工作的亮点和品牌,今年我校进一步做好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工作,突出对旱灾地区、洪涝灾区、地震灾区等自然灾害受灾的新生以及烈士和优抚对象子女、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面兑现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不让一名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承诺。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新生中的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放在开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高度重视“绿色通道”工作,校党委书记李忠云开学之初,专题调研学校绿色通道及经济资助工作,要求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要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认识“绿色通道”和经济资助工作,切实保障好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
为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正常生活,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财〔2010〕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关于做好2010年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经济资助工作的通知》,细化操作环节,使“绿色通道”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二.精心组织,全面落实,把绿色通道办成经济困难学生感受社会关爱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第一课
学校牢牢把握高校招生录取和新生入学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通过组织资助政策咨询热线、编印宣传单、建立专门的宣传网页、寄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手册等形式,构建了全方位的宣传体系,使资助政策进村入户,解除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安心到校报到。
学校成立“绿色通道”工作专班,建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校、院两级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在新生报到现场有专人负责开辟“绿色通道”,既审查申请学生的资格,更注意工作方法,帮助经济困难新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切实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校组织了感恩之泉、家长见面会等活动形式、开展了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绿色通道、资助政策讲解等举措,力求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社会关怀、增强感恩意识、立志成才报国,将绿色通道办成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党的关爱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第一课。
三.突出重点,温情帮扶,把我校六项资助措施铺成经济困难新生安心入学的绿色通道
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校继续拓展“绿色通道”的内涵及外延:1.开辟“电话绿色通道” ,主动打电话联系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重点掌握生源地为今年以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学生的家庭受灾情况,介绍资助政策,提出解决方案,从源头上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缴纳学杂费的情况下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公寓化床上用品补助;4.对生活费短缺的新生给予临时困难补助;5.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给予返程路费补助;6.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提供免费休息场所。
在此基础上,突出对洪涝灾区、地震灾区等自然灾害受灾地区新生以及烈士和优抚对象子女、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除享受以上六项资助政策外,还可以获得来汉路费补助等资助措施,并充分考虑到各种灾害、困难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严重影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四.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根据校党委“进学生门、知学生情、解学生难、暖学生心”的要求,全校学生工作战线人员深入学生实际,准确掌握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新生的基本情况,科学确定补助对象和补助方式,使各项资助举措的效益最大化,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开始大学生活。
据初步统计,今年我校通过“电话绿色通道”共为近2500个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家庭详细解答了疑问,打消了贫困学生及其家长的顾虑;在新生报到现场共为787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办理了绿色通道,占目前报道新生总人数的17.24%,缓交学杂费近450万元;为贫困生家长提供400多个免费休息床位;共发放公寓化床上用品、返程路费补助、临时生活补助等总计25万余元。
目前学校正在根据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结合《华中农业大学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建立健全2010级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并将及时通过“奖、贷、补、助、免”等资助措施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温情资助,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