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属高校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多举措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陕西师范大学积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有关要求,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深化育人内涵,创新育人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之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深化资助育人科学内涵,逐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坚持育人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将“育人”主线贯穿资助工作全程。一是坚定育人方向。扎实做好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讲,使受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真切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二是把握育人核心。按照《纲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通过“诚信教育月”、“感恩教育月”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教育引导其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奉献祖国和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用自己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回报社会。三是明确育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促进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探索实践资助育人途径,大力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科学发展。

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的工作理念,教育引导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一是通过制度设计,凸显资助育人的导向功能。2002年起,将原每年无偿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补助改为以无息贷款形式发放的“诚信助学贷款基金”。9年来,共为4500多人办理了诚信助学贷款。其中1300多人因符合考取或保送研究生、到边远落后地区就业、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等学校免还规定而获批免还贷款,有2000多毕业生按时偿还贷款,总还款率达95%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诚信助学贷款基金”的良性循环。二是细化资助项目用途和功能定位,扩大育人层次和范围。学校将吸纳社会资金设立的奖助学金细分为奖学金、新生自强成才助学金、少数民族大学生奋发有为助学金和研究生创新奖学金等,对不同层次的受助学生进行资助奖励,鼓励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三是开展实践探索,推动受助学生传递爱心。2001年起,学校实施了“知识援助行动”,组织受助学生为西安市下岗职工子女提供义务家教服务。10年来,共有7000余名大学生与下岗职工子女结成“一帮一”助学对子,累计帮助困难职工子女1.2万人次。被新华社专题报道赞誉为“古城冬日里的暖阳”。2005年起,为受助学生制作发放“爱心回馈卡”,记录其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做过的10项社会公益活动,激励受助学生传递爱心,感染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奉献社会。此外,受助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崇本社”、“思源社”等7个爱心社团 。爱心社团以“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为宗旨,为获奖受助学生提供了交流分享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涌现了一批引领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增强了受助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坚持制度机制创新,服务学生成才成长。

学校紧紧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入结合当前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以抓好资助育人工作顶层设计为切入点,创新资助育人制度机制,实施了由科研创新项目、实践创新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三个模块组成的“学生发展成才计划”,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是科研创新项目。每年划拨50万元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勤助科研创新基金”,以科研助学的形式,激发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能力。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要求每个申报项目的科研团队至少有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除安排指导教师以确保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外,还开展了“百名博士生与本科生手拉手”活动,制定奖励机制,鼓励博士生与本科生合作组团。2010年以来,共支持400多名教师、100多名博士生和2000多名本科生组团进行课题研究,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潮。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在项目研究中培养了自己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促进了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更收获了分享和合作的快乐,坚定了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2010年获批立项的132个科研项目,共形成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技术报告等共计146份,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6篇,设计网站2个,科技发明实物6个。2011年,共有128个项目获准立项。二是实践创新项目。每年划拨120万元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勤助实践创新基金”,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将分散的、随意的、临时性的勤工助学活动整合为团队的、系统的、稳定的实践能力提升项目,不再设立传统的劳务型、助管型、助研型勤工助学岗位。各二级学院可根据学院专业特点申报实践项目,如学生礼仪队、博物馆讲解团等,要求每个团队中至少50%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面向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自主招标项目,如以环保创意为主题的宿舍楼管委员会、以图书借阅分享为主题的爱心书屋等,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运作。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勤工助学岗位按劳分配,定性、定量、定岗的单一资助育人模式,建立了集人才培养设计、团队实践体验、项目研究实施为一体的新型资助育人模式,大大提升了勤工助学岗位育人的内涵。三是志愿服务项目。2010年,修订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办法,增加对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数要求。2011年,制定下发《关于在资助工作中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规定每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数每学期不得少于15小时。将此作为申报各类奖助学金的必要条件之一,以激励困难学生受助思源、感恩回报。启动实施校内志愿实践岗位计划,将部分传统的勤工助学岗位调整为志愿服务岗位,配合项目的运作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