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寒假,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实践育人的有关意见,充分发挥受资助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基金支持,从学习生活、政策宣讲、公益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项目,鼓励他们既要“走向社会”,又要“回归校园”,既要注重“实践体验”,也要强化“学术提炼”,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资助事业的内涵式发展。
一、学习生活实践:各级领导、燕园领航老师提供个性化关怀
寒假期间,北京市以及北京大学主要领导密切联系留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心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莅临北京大学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北京大学朱善璐书记以燕园领航老师身份参与学生元宵节游艺活动,勉励受助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实践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参加劳动。周其凤校长通过多种方式向寒假留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达慰问和祝福。王恩哥校长(时任常务副校长),张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叶静漪副书记等学校主要领导均走访学生宿舍,亲切看望春节留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燕园领航老师的学校干部教师积极联络领航学生,通过走访、座谈、电话、邮件等方式,个性化地提供学习生活指导。
二、政策宣讲实践:3000名受资助学生返乡宣讲学生资助政策
北京大学指导近3000名返乡的受资助学生回到家乡,宣讲学生资助政策,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传递给家乡百姓、高中学校。他们采取当地群众特别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学生资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传递教育文明,鼓舞和坚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上进的信心,而且充分发挥了受助学生的主动性,让参与其中的同学们收获了“尊重”和“幸福”,锻炼了沟通合作、演讲交流等能力。
三、公益服务实践:受助学生走进科技馆、走进空巢老人家庭
四、文化交流实践:温暖家园平台支持受助学生交流体验民俗
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考虑到来自十余个民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搭建“温暖家园”平台,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指导受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展示各自民族节日风俗,交流民族新春文化,开展新年游艺项目,体验北京传统庙会。北京大学校领导向受助学生捐赠水果、茶点等物资。藏族、维吾尔族、侗族、土家族、回族、苗族以及汉族等十余个民族的同学共同为该区域取名“快乐园”,表达他们在实践中快乐成长的感激之情。
此外,北京大学及时发放寒假留校学生春节专项补助、认真组织联欢游艺活动、积极开拓假期勤工助学岗位,并向受资助学生家庭邮寄信件和新年贺卡,分别向家长反馈每个学生的受资助情况和学习成长状况,表达新年祝福。学校叶静漪副书记带头、全体学生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分批走访了北京籍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将学校的关爱送到学生家中。学生们表示,北京大学很贴心很温暖,他们将努力成长成才,争取高水平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