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立足校园文化,把握新生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的关键时间节点,在新生中广泛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一、“绿色通道”承载育人使命
一是绿色通道开启时间前移。学校于暑假期间开通迎新网站绿色通道申请模块,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理手续,实现全校多部门信息线上互通共享,为学生顺利入学提供最大便利和保障;此外,迎新期间设置绿色通道现场,秉承“应助尽助”原则,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无法线上申请的学生现场办理手续,使新生感受到学校的贴心与用心。
二是多渠道宣传资助政策。暑假及迎新期间利用迎新系统、易班、i厦大APP、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体发布资助信息,保证资助热线24小时畅通;绿色通道现场布置资助政策体系一览大展板,设置咨询点,发放政策宣传材料;一对一迎新志愿者提前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困难学生进行家访,送政策入家门,使新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提前规划大学生涯,更加踏实自信地面对未来。
三是扶困与扶志相结合。迎新期间启用新生专项困难补助,为困难学生解燃眉之急、送定心之丸;免费发放400辆由毕业学生捐赠、“绿动”公益团队改造的“小绿”公共自行车,便利学生出行的同时引导学生知感恩、懂奉献;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在绿色通道现场亲手书写印有资助政策宣传信息的明信片,用句句鼓励与祝福帮助新生融入校园生活,用自身励志故事激励新生奋发图强。
二、“四种精神”渗入新生日常活动
借助学校历史形成的“四种精神”,结合开学初重大校园活动和各项资助政策,在新生中开展育人活动。
一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体会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学生学习校史校情,借助学校捐资办学的历史故事,宣传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引导学生形成服务基层、服务家乡、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紧密结合的意识。
二是结合新生军训活动,践行革命精神。宣传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政策,使新生切身感受军人守家卫国、舍己为人的崇高人格,增强广大学生拥军、爱军、从军意识。
三是结合资助育人主题报告会,弘扬自立自强精神。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教育学生:在受助中要懂得感恩,在自助中牢记责任,在助人中学会奉献;鼓励新生加入由困难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公益会,在回馈母校、回馈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是结合国奖评审和“互联网+”大赛,发扬科学精神。组织新生参加“南强青春讲坛”,由历年国奖、国励获奖者分享成长经历;学校设置“互联网+”大赛助理勤工助学临时岗位,为新生提供接触高端科研赛事、感受高校科研氛围的机会,为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三、“有偿资助”助力成长成才
学校加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有偿资助部分的比重,建立激励和考评机制,开展新生教育。
一是通过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开展诚信教育。学校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宣传政策的过程中普及金融知识,强调个人征信重要性和不诚信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建立诚信考评体系,实施诚信预警制度,为新生建立诚信档案。
二是通过设立研究生校级奖助学金开展责任教育。学校于招生、录取过程中向研究生新生介绍校级奖助项目时,强调获得校长助学金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担任助教、助研岗位,直博生新生奖学金分两次发放,通过中期考核的学生方可全额获奖,使新生树立主动承担责任、对自己前途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三是通过管理勤工助学岗位开展自助教育。学校于开学初集中招募学生助理,在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参加面试,竞争上岗;组织多场“知无央”勤工助学培训会,从职场礼仪、办公软件使用、新媒体宣传技巧等多方面,对新上岗助理进行培训;制定助理考核激励机制,按考核成绩发放劳酬、决定去留,评选优秀学生助理,为学生成长打造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