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以全过程育人为目标 构建“立体化资助体系”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5 【大】 【中】 【小】 访问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资助工作以“以人为本,资助育人”为工作理念,始终坚持政策要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管理服务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支持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为原则,建立了务实、高效、有序的资助体系。2009年度,学校荣获“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称号。学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落实国家政策,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三级管理体系。2004年学校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大学生奖励与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大学生奖励与资助中心,各学院(课部)设立资助工作组,形成了校大学生奖励与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大学生奖励与资助中心统筹协调、各学院(课部)资助工作组具体落实的三级管理体系。另外,学校还已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人员6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学院(课部)兼职人员18人,学生资助工作助管20余名。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服务质量。学校专门投入资金设立包括学工处8个部门的“一站式”服务大厅,规范工作流程,简化办理程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助服务。学校还足额提取学生资助专项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寒衣补助、生活补助、临时补贴、对口帮扶、地大英才资助工程等,极大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二、构建“立体化资助体系”,实施分类资助

一是以科学“认定”为前提,构建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资助的“立体化资助体系”。学校在贫困生认定方面,采用生源地认定和校内认定相结合的办法,紧紧抓住生源地认定、绿色通道、班级民主评议几个关键环节,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库”,动态管理数据信息;成立了资助工作督查组,采取不定期抽查。2009年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人数达5874人,占在校生人数的32.81%在学生资助方面,采取重点资助与一般资助、长期资助与临时资助、困难资助与发展资助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2009年,全校各类奖励与资助政策惠及学生人数达到50000余人次。其中,为1097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为907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了“绿色通道”便捷服务。二是“因困施助”,提供个性化资助。学校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帮助:设立本科生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对家庭遭遇突发事件、患有重大疾病的学生及时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发放冬装;校领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春节慰问,向因家庭困难无法返乡过年的学生发放迎新春“大礼包”并与他们共进“年夜饭”等。

三、实行精细管理,提供精细服务

2009年,学校制定了《奖励与资助管理办法》等办法,修订了《奖、助学金管理办法》、《助学贷款办理指南》等13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增设了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完善了学生日常奖励制度,为顺利推进资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资助保障中,开发了学生工作数字信息化平台,大大提高了资助工作的效率。以助学贷款为例,使用信息化平台使申请材料不合格率由原来手工填报时的40%降至目前的0.8%,实现资助工作精确管理。在资助过程中,实行“阳光资助”,坚持公开资助政策,公开工作程序,公开评审、评议“三公开”制度、坚持班级评审、评议结果公示,学院审核结果公示,学校评定、推荐结果公示“三公示”制度,使各项资助评定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下运行。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的优势,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程序;设立资助服务电话,及时解答资助政策、介绍工作流程等;开通短信服务平台,实时进行资助工作温馨提示。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申请,减少学院中间环节,减轻学院工作压力,为学生真正充分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赞同。

四、加强宣传教育,彰显育人功能

学校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挖掘资助育人功能。学校搭建资助交流平台,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资源发布信息,充分利用大学生奖励与资助中心网页、资助工作信息化系统等网络平台和资助宣传资料的宣传功能,为广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提供便利。新生录取时,学校会随《入取通知书》发放资助政策简介。学校内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创办《奖助天地》刊物,搭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平台、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开展“勤助之家”系列活动,提高同学间团结协作意识;举办“风采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爱好、特长的平台;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热爱生活、知礼感恩、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立志成才、报效国家、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