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财政部、教育部2008年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资助工作会议上的典型经验发言之(四)江南大学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5 【大】 【中】 【小】 访问量:

以德育德 以德育心 以德育人

――江南大学全程化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江南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的20%左右。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及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明确一个理念、着力两条纬度、依托三支队伍、突出四项教育、完善五项资助来推进助学过程的育人化、全程化、全员化、系统化、多元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一、明确一个理念,推进助学过程育人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扶志工作是体现教育公正公平、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江南大学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从“教育公平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和谐校园工程”的高度来认识学校资助工作,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途径,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工作目标,确立“助学育人”的工作理念,做到教育与资助并举,资助与扶志并重,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二、着力两个纬度,推进助学育人全程化

一是着力时间纬度,关注学生成长全过程。从新生入校起,江南大学为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经济档案,跟踪记录每一位同学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既是一份工作档案,更是一份成长档案。工作在一线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把资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视作为教育引导学生成长的契机,在入学、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助学贷款申请、助学金发放、还贷确认书签定等各个工作节点上,实行“八个一”工程,即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生谈一次话,与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或通一次电话,指导学生撰写一份自强规划,参加一次励志讲座,组织一次心理辅导,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推荐一个就业岗位,开展一次诚信还贷主题教育活动等,由此来推进助学育人的全程化,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着力工作纬度,强调服务的全覆盖。健全各类资助政策,通过资助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实现助学贷款的管理、助学金的评定等常规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公开化。提升助学管理服务水平,前移“绿色通道”,将绿色资助的说明书等助学资料随录取通知书寄至新生家中,使学生提前获得所有助学帮困信息;改变助困的整体工作方式,由过去“大张旗鼓”转变为现在的“公开而平静”,使资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制度都渗透着助学育人的工作理念。

三、依托三支队伍,推进助学育人全员化

江南大学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逐步实现助学育人的全员化。

一是学校专职队伍----最有力的保障。这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助学育人理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的有力保障。我校建立了校、院两级资助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由校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分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生活委员为成员的院级资助网络。学校设立学生资助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每年提供千万元的资助经费。

二是教师帮扶队伍----最宽广的怀抱。在江南大学,有300多名老师以个人名义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半数以上学院设立了教师帮扶学生的“爱心基金”、“阳光助学金”,流动资金达30多万元。在江南大学,有80多名退休老教师自发地与2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李宗元老师十五年如一日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宗平生老师筹资100万元设立专业助学金,何宗循老师一次性拿出了10万元个人积蓄设立了助学金,他们已成为助学育人又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学生互助队伍----最温暖的团队。各学院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以及受资助同学自发成立了各种爱心社团,用最真诚、最自然的方式来帮助同学、关爱同学,如文学院的“爱心驿站”,生工学院的“阳光工作室”等,让同学克服困难、建立自信、融入集体,深切感受 “江南的温暖”。

四、突出四项教育,推进助学育人系统化

一是突出诚信教育,以诚修身,以信立业。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诚信交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通过开展“诚信――个人的信誉财富”主题教育活动、“贷款助我成才,还贷显我诚信”座谈会、“诚实守信,从我做起”征文活动、印发《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等系列举措引导学生“以诚修身,以信立业”。

二是突出自强教育,扶贫扶志,立志解困。坚持“扶贫更要扶志、立志才能解困”的工作思路,推行“思想奋进、学业上进”的工作理念,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设立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加强学习度的引导。举办“优秀困难学生事迹报告会”,评选“校园十大自强人物”,开展“国奖风采”征文比赛,组织“感动江大”国奖颁奖仪式等活动,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此外,学校通过积极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成立自强类社团等方式鼓励同学积极实践、自强自力。

三是突出关爱教育,感受温暖,启迪心灵。在助学育人的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我校开展的“寒衣寒被暖人心”,“温暖返乡路送票工程”、“民工子弟学校手牵手”、“春节慰问金”、“吃年夜饭”等活动在给予学生经济上资助的同时,适时教育和引导,启迪学生心灵。

四是突出感恩教育,感恩于心,践诺于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感恩之情。李爱梅同学毕业后一边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一边连续三年每年出资1000元资助校友;君同学长期坚持与西部支教志愿者结对,为西部贫困儿童捐助衣物、书籍1600多公斤;戚元静、林增同学在自立自强的同时,用自己的力量来关心周围的同学,践行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诺言。

五、完善五项资助,推进助学育人多元化

打破“经济资助”的单一模式,不断拓宽资助渠道,在整合资助资源的同时推进了助学育人的多元化。

一是挖掘社会资源,加大经济资助力度提高经济资助的能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是做好助学育人工作的根本所在。学校加强银校合作,稳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三年来共获得助学贷款2443多万元,获贷学生4500多人次。学校充分利用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学校董事单位、杰出校友、社会慈善家的合作,先后与希捷国际、肯德基、英飞凌等88家单位签订了学生奖励、资助协议,建立新型人才储备模式。三年来学校社会资助金增长额达192.6 %,总计超过800万元。

二是重视助学实践,拓展技能资助途径。倡导“实践长才干、劳动享人生、人生当自强”的思想,优化助困措施,推行“资助式勤工助学”模式,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树立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的责任感三年来,共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8900个,安排13000多人次上岗,使同学们在获取经济上帮助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尽了一份力。学校还与肯德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单位积极合作,开拓社会勤工助学岗位,累计安排2300多人次上岗,让获得补助和减免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实践活动。

三是强化服务指导,增强就业资助实效。学校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作为工作重点。专门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档案,启动“就业直通车”,实行“三优先、三免费”政策,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提供就业指导、优先安排实习机会、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免费进行职业规划测评、免费组织就业招聘、免费提供求职材料打印、复印服务。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西部就业,并专项奖励经费,对到西部、农村、基层去服务的毕业生志愿者给予专项奖励和生活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还给予学费减免。3年来,共为23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就业岗位2800多个,共有近百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工作。

四是适时沟通疏导,重视心理资助功效。学校开辟了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并依靠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不定期交流思想、定期排查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咨询心理问题学生等手段及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据统计,有3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过心理辅导,7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走出困境。

五是科学危机干预,提升应急资助能力。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值班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校长信箱、“校长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通过经济资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多项措施来稳定其情绪,保证同学能够安心地学习、生活,教学秩序井然。

 

江南大学学生资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真正做到了“以德育德,以德育心,以德育人”的 工作理念,但离教育部的要求,离社会期盼,离学生的希望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创新理念,拓展思路,更好的把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助他们的梦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