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发布时间: 2024-1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12-14 【大】 【中】 【小】 访问量:

                                    ——江苏省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激励全覆盖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结合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江苏省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激励全覆盖。

一、从“经济保障”到“资助育人”:奖励激励理念的再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实现“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教育部党组明确将“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重要内容,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着力推动资助工作从“保障型”经济资助转向“发展型”资助育人。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通知文件,明确了江苏省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四梁八柱”,并指出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资助过程培育人、以奖助政策激励人、以项目活动引领人”。

奖励激励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24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通知》中将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奖励制度全覆盖”作为发展型资助育人“六个全覆盖”之一,指出要“通过发放奖学金、给予公开表彰,或提供岗位锻炼、研学机会等,奖励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江苏省推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激励全覆盖,不仅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激励数量和范围的扩充,更是奖励激励理念的提升,是推动资助工作从经济保障到资助育人的重要抓手,是落实“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重要举措。

江苏各地各学校积极响应,迅速开展行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和奖励激励全覆盖的探索。江苏徐州市开展“为成长点赞、为生命颁奖”行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单一评价体系,探索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奖励激励方式,如徐州市解放路小学开展“爱国爱家小公民、坚定坚强小勇士、多才多艺小能人、勤劳勤奋小学生、创新创优小先锋、自觉觉人小先生”共6类奖励激励项目,让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受到奖励激励;南京邮电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奖励激励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建立“嵌入式”“个性化”“菜单式”奖励激励机制;苏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探索“学业奖励+创新激励+项目策励”和“荣誉鼓励”的“3+1”奖励模式,充分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从“物质奖励”到“成长激励”:奖励激励机制的再优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型资助育人,江苏省出台的系列文件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着力推动奖励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奖励激励的“全覆盖”连接育人过程的“全链条”。

成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在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推动下,江苏学校普遍成立了学生发展支持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学校相关业务部门落实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责任。学生发展支持中心的成立,有效促进了学生奖励激励需求的梳理、政策的统筹、资源的整合、行动的协同。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建设运营赣榆区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并在全区各校成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81个,在全区教育系统构建起支持学生差异发展、服务个性化成长的育人生态;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开辟全新场地专门用于成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涵盖学校多个职能部门,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学业支持、心理发展服务等核心功能。

建立育人导师制度。落实全员育人要求,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为困境学生配备有相应专长、经验丰富的育人导师,确保重点帮扶对象人人有导师。育人导师与其他教育师资协同合作,全面关心重点帮扶对象的生活、学习等成长情况,适时开展奖励激励举措,注重精神引领和发展支持。苏州大学发布《苏州大学立德树人之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指导方案》文件,在师资、经费、场地等方面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学生高质量发展。

建立教育救助服务清单制度。2024年,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新增发展型资助管理功能,列出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援助、品德行为矫治、学业辅导、特殊教育、升学和就业帮扶、综合素质提升等7项教育救助服务清单供学生或家长选择申请。学校评议通过后,即可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细化救助清单举措,制定奖励激励方案,促进学生成长。江苏太仓市十四部门联合签发关于印发《太仓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中明确要求建立“资助+心理”双育人导师制度,并要求导师适时对受助学生进行非物质奖励,并提供了77条“非物质奖励清单”。

建立成长档案制度。学校按照“一生一档”的标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学校记录家庭走访、学生特点、成长奖励等情况,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将学生过往的国家资助经历、学校家访记录、教育帮扶记录等,统一整合为学生的成长档案。江苏睢宁县在“一表五清”学生心理援助机制的基础上,部门协同共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辅导小组,为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个性化、亲情化关爱方案,并开展班干部轮岗制、“优点大轰炸”团体辅导活动、图书“绿色借阅通道、提供免费线上学习账号等成长关爱活动。

三、从“择优奖励”到“按需激励”:奖励激励体系的再完善

江苏省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激励全覆盖,建立了竞争型、鼓励型和发展型奖励激励体系,实现了从“谁优秀就奖励激励谁”到“谁需要就奖励激励谁”再到“成长需要什么就奖励激励什么”的新跃升,奖励激励的内涵不断丰富。

竞争型奖励激励。主要包括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竞赛活动等评奖评优,体现了择优奖励的原则,是激励学生争先创优的主要的奖励激励方式。竞争型奖励激励一般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包括专门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如国家励志奖学金、“苏乡永助”资助宣传大使等。各高校也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设立各类奖励,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园丁励志奖学金”,由全校教职工和后勤集团共同捐资设立,用以奖励自立自强、表现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苏州大学设立“奋进远航奖学金”,激励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批15名受助学生,10名推免至985高校,5名推荐至211高校,他们怀揣梦想,即将踏上新征程。

鼓励型奖励激励。是指以发现和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某方面的良好表现而专门设立的奖励激励项目,旨在通过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细微的优点、特长和精彩,持续培育使之成为稳定的习惯和品质,形成应对各种人生境遇的自我成长内驱力。如南京邮电大学设立了涵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学业学习、志愿服务、文体艺术、创新创业等“6+N”种奖励激励类型的“甘霖奖学金”;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励志之行”专项行动,设立“五育之星”“五育积极分子”“五育进步奖”等奖项,奖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有良好表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发展型奖励激励。是指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而设立的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要目的的奖励激励项目,其形式包含了各类开放式的培训、实践、实习、研学等项目。如扬州大学积极探索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赋能计划,通过搭建朋辈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成长平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能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突出航空特色、学科特色,全国首创无人机驾驶资格培训项目,打造“资助+学科+实践”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目前已成功培训40人,其中34人已获得国家民航总局颁发的无人机驾照。

四、从“显性奖励”到“隐性激励”:奖励激励方法的再改进

在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下,江苏省在推动奖励激励全覆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奖励激励方法,推动奖励激励既注重“选树典型”“争做示范”的显性教育,也注重“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

奖励激励项目的“去标签化”。奖励激励全覆盖的主要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在设计相关奖励激励项目时,均注重维护受助学生的尊严,在项目名称、项目形式、项目实施、项目宣传等过程中都避免给受助学生“贴标签”,并通过奖励激励让受助学生收获成长从而能够自信地“撕标签”。如江苏省如皋市激励育人,将奖励激励融入学生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单列,但是探索建立“积分制”奖励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当政策倾斜、增加获奖机会;宿迁学院将家庭困难学生的素质提升融入到全校相关育人项目中,实施“一专一赛、一院一品”工程,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育人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济资助和项目指导并举,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次学科竞赛或创新实践项目。

奖励激励过程的“无痕化”。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意义所在,也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江苏省通过探索“以奖代助”“以工代助”“以学代助”等多种奖励激励方式,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将“助”的因素融合到各类主题的素质提升项目中,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入到团队之中、沉浸在活动之中、成长在环境之中。如中国药科大学依托“兴药阳光行动”,举办资助育人素质提升训练营21期、“励学工作坊”15期,已吸引7000余人次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从“结果奖励”到“过程激励”:奖励激励模式的再创新

奖励激励全覆盖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必然要求,是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开展“三全育人”的有效方式。江苏省探索奖励激励全覆盖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全覆盖,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过程的全覆盖,既包含了对发展结果的成效奖励,也包含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激励。

“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奖励激励。奖励激励全覆盖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我发什么你拿什么”的全覆盖,而是通过了解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后,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精准滴灌式”个性化奖励激励方式。江苏省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除了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填写需求,同时还着力推动了家访工作。2023年,江苏省启动了“省际联合家访”“校地联合家访”试点工作,并推动了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之前开展“线上+线下”家访的100%全覆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需求,江苏高校迅速掀起了一轮“爱在路上”的家访工作热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立18万元家访专项经费,精心组织了由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任教师组成的多支队伍赴全国11个省份42个偏远地区开展家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苏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联盟,联盟单位共享资源、交流协作,共同开展校际联合家访。在中小学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线下家访更是做到全覆盖,连云港市赣榆区开展“万师访万家、携手共成长”行动,2024年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7966人次。正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充分了解,一个个双向奔赴的个性化成长帮扶清单才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欢迎。

“以协同为基”的系统化奖励激励。奖励激励全覆盖不仅要求资助管理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数据分析、工作统筹、资源整合等工作,同时也要求各部门加强协同,系统化完善奖励激励体系和机制。江苏省各类学校以推动奖励激励全覆盖为契机,通过以设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为纽带,协同学校各部门共同梳理、对接奖励激励的需求和资源,探索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奖励激励体系。如扬州大学构建校、院、社会三级协同的奖励激励体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春种”计划打造“助德、助学、助能、助业”四助融合的奖励激励体系。

“以发展为要”的多元化奖励激励。发展型资助育人要求要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实施奖励激励,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奖励激励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是多元化的。江苏省开展的奖励激励全覆盖,正是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传统的奖励激励项目的基础上,扩展奖励激励的范围和内涵,创新奖励激励的内容与形式,探索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激励全覆盖的新模式。如江苏省盱眙县印发《关于探索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奖励、激励全覆盖工作的通知》文件,在全县学校建立了“五+N奖励激励全覆盖制度,主要包含学业鼓励类、岗位锻炼类、兴趣培养类、品格提升类、暖心关爱类等五类奖励激励方式,着眼发展、形式多元、手段灵活。其中暖心关爱类奖励激励通过满足受助学生一个“微心愿”、最希望老师为你做的一件事、递上一张小纸条、送上一份生日蛋糕、陪你阅读一本书(或观看一场电影)等形式,为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欠缺的受助学生提供关心关爱,让受助学生在感受温暖中增强发展自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段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