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经济—精神”双困学生的精准识别与长效帮扶案例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聚焦一名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事实孤儿”且伴有潜在心理危机的“经济-精神”双困生。案例主人公小丹(化名),在入学初期仅被识别为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学生处负责资助工作的干部,我们在例行审核学费减免材料时,发现小丹的“孤儿”身份存疑,其家庭情况复杂,难以简单归类。
(一)问题发现与初步判断
通过主动约谈小丹,我们了解到其幼年父母离异后各自重组家庭,对其基本不履行抚养义务,小丹事实上由年迈的外公外婆抚养长大。这一情况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俗称“事实孤儿”)的特征,但常规材料无法体现。在更深度的谈心谈话中,小丹透露出她长期存在的低落情绪、严重自卑、过度敏感、学业困难等问题,甚至存在季节性的轻生念头,并已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她坦言,巨大的经济压力、对物质渴望与现实限制的矛盾、以及高中“尖子生”入大学后学业优势丧失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使其陷入深度“精神贫困”,内心世界一片荒芜。
(二)案例的典型性与复杂性
本案例的典型性在于它超越了单一的经济资助需求,揭示了部分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交织的复杂困境,其复杂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身份界定的模糊性。常规资助政策对“孤儿”有明确定义,但“事实孤儿”需要工作者具备高度的政策敏感性和责任心去主动识别、取证。
2. 问题的隐蔽性与严重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隐藏在“经济困难”的表象之下,若不进行深度沟通,极易被忽略,可能酿成严重危机。
3. 帮扶需求的多元性。学生既需要经济上的“雪中送炭”,更需要精神上的“拨云见日”,要求帮扶者具备综合性的能力。
(三)帮扶过程与长远效果
我们主导将其成功认定为“事实孤儿”,减免了学费公寓费,解决了其最迫切的经济压力。同时,运用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长期、稳定的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建立了超越师生关系的信任链接。毕业后,我们通过微信持续关注、鼓励她,见证其顺利就业、恋爱、结婚、生子,完成自我和解,生活步入正轨。该生在天津高校助学金事件时,主动与我们沟通,深刻反思了自身“精神贫困”的经历,并表达了对当年获得公平对待和心灵支持的由衷感激,证明了帮扶的长远积极效果。
二、案例解决思路与举措
面对小丹的复杂情况,我们确立了“经济保障为基础,心理赋能为核心,长期关怀为延伸”的解决思路,构建了“精准识别—立体帮扶—长效跟踪”的全链条工作模式。
(一)精准识别:深入谈心与多方印证,穿透表象看本质
1. 主动出击,一对一深度访谈。不满足于纸质申请材料,主动约谈疑似情况复杂的学生。谈话中,运用倾听、共情、开放式提问等技巧,创造安全、信任的沟通氛围,引导小丹讲述真实家庭情况和内心感受。
2. 依法依规,核实“事实孤儿”身份。在获得小丹同意后,指导并协助其联系生源地乡镇政府,开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抚养关系证明,为学校进行政策范围内的特殊认定提供了坚实依据,确保了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合规性。
3. 专业判断,识别心理危机信号。凭借系统的心理培训背景,敏锐捕捉其言语中透露的情绪低落、自我贬低、无价值感及轻生倾向,判断其存在中度至重度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确认其已在专业机构就诊。
(二)立体帮扶:政策赋能与心灵滋养双管齐下
1. 快速落实经济资助,解除后顾之忧。依据核实后的证明和学校相关规定,高效为其办理了学费和公寓费减免,从根本上缓解了其生存压力,让其感受到制度的温暖与公平。
2. 持续进行心理疏导,注入希望与力量。
(1)关键话语锚定。使用“孩子别怕,你没有被抛弃”、“学校和老师一直会关心爱护你”等充满关怀和肯定的话语,给予其强烈的情感支持和归属感。
(2)认知行为引导。帮助她分析“物质渴望”与“自尊需求”背后的心理动因,引导她认识到自身的勇敢与坚韧,逐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3)建立“安全阀”机制。明确告知“老师24小时为你开机”,提供随时可及的支持渠道,成为其心理危机时刻的“救命稻草”。
3. 链接资源,构建支持网络。建议并鼓励其定期赴医院复诊,遵医嘱治疗。同时,在保密前提下,与其所在学院辅导员沟通,建议在日常管理中给予更多默默关注和支持。
(三)长效跟踪:建立超越校园的终身关怀链接
1. 毕业不断线,友谊式陪伴。互加微信好友,在其毕业后仍通过朋友圈互动、私信交流等方式,保持联系。关注她的生活动态,在她心情低落时及时回应,在她取得成就时真诚赞美。
2. 做人生的见证者与喝彩者。从她收养被弃小猫的行为中,解读其内心渴望被爱、也能付出爱的积极转变,并给予肯定。一路见证她就业、婚恋、生育等重要人生阶段,始终扮演一个温暖的“见证者”和“鼓励者”角色。
3. 激发感恩与传递爱的能力。当她因社会事件触发回忆,并表达感恩时,我们肯定其成长,并引导她将这份经历转化为理解他人、传递善意的力量,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潜在可能的精神升华。
三、案例经验与启示
本案例的成功,源于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是“三全育人”理念在资助育人领域的生动实践。其经验与启示如下。
(一)经验总结
1. 资助工作必须“走心”,实现从“经济资助”到“发展赋能”的转型。绝不能将资助工作简单理解为“发钱”,而要将其视为发现人、塑造人、成就人的重要契机。工作者需具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敏锐,透过经济困难的现象,探查学生深层次的发展需求。
2. 谈心谈话是学生工作干部的“基本功”和“金钥匙”。一次真诚、深入、专业的谈心谈话,不仅能获取关键信息,更能建立信任、传递关怀、发现问题、实施干预。必须重视并不断提升这项核心职业能力。
3. 专业化能力是有效应对复杂情况的“硬支撑”。我们本人接受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培训,在本案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至关重要,鼓励和支持学工干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参与专业培训,提升应对心理问题、突发事件等复杂情境的能力。
4. “一生一策”的精准帮扶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定制化的帮扶方案。本案综合运用了政策帮扶、心理辅导、情感支持、长期跟踪等多种手段,形成了针对小丹个人的“精准滴灌”方案。
(二)工作启示
启示一:建立健全“经济—精神”双困生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机制。建议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环节,增设心理状况初步筛查或深度访谈环节,培训辅导员识别“精神贫困”的征兆。建立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学院、辅导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对识别出的“双困生”建立档案,进行重点跟踪帮扶。
启示二:强化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心理赋能”维度。在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应配套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励志教育、能力建设workshops(如人际交往、压力管理、自信心训练等),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心态,提升抗逆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破解“精神贫困”。
启示三:推动辅导员工作由“事务管理”向“生命影响”深化。鼓励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真诚、深入的连接,做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学校应在考核激励、工作量认定等方面,认可辅导员在隐性、长效的情感投入和心灵关怀方面付出的努力。
启示四:公平公正是资助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坚守。公平、公正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尤为珍贵,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要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透明的评审流程、负责的人员投入,确保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资助工作者们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学生传递正能量,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育人。
四、结语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小丹的案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每个学生的起点,但可以通过充满爱心、专业和坚守的工作,显著影响他们人生的走向与高度。每一个“小丹”的转变,都是对我们工作价值的最好诠释。让我们继续秉持初心,于细微处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努力成为更多学生黑暗中的一束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学工队伍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沈阳工业大学张琼琼、丛明珠、陆美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