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正文

帮助贫困大学生承受生命之“重” 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林北平

发布时间: 2012-0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高校在资助贫困学生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健全适合自身实际的完整的救助贫困学生的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加上基础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有了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它给贫困家庭的弱势个体提供了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者改善其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这对提高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提升中华民族竞争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但当弱势个体把握住机会进入大学后,却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今天我们面对的庞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承受着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他们求学路上的艰辛和悲哀,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发展的难点。

贫困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随着扩招,高校收费也水涨船高,贫困大学生因而也随之大幅增长。以我校为例,贫困大学生逐年增多,2003-2004学年度,为2100多人,占在校生的28%;2004-2005学年度,为2700多人,占在校生的30%;2005-2006学年度,达到近3000人,占在校生的30%。大学生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但这几年来,国家级和省级的助学金、贫困生奖学金等,不管是资助人数还是资助金额,都没有按招生总量或贫困生人数的增多而相应增加。

  贫困学生欠费多

2005年,全国高校人均学费达到5000元左右,如果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四年花费大约需要4万元。《人民日报》2006年4月在题为《扶贫四大问题凸显形势依然严峻》的报道中指出:“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他们的收入上限(683元)仅仅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255元)的20%;低收入贫困人口还有4067万人,他们的收入上限(944元)仅仅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29%。根据各地统计,建档立卡实际需要扶持的工作对象在1亿人左右。”

  从这些数据中可看出,对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来说,供养一个本科生读完四年大学,需要许多年的收入。即使是以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来计算,也需要12年多的收入。如果再加上城镇贫困人口,我们可以想见,供不起大学生学费的家庭数量是相当多的。而且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数量还将增多。

  考虑到贫困生入学难的实际问题,教育部提出了“绿色通道”―即对贫困生实行先入学后交费的特殊政策。但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入学后再也无力交费,极少数人是有了钱也不愿交费。这样就造成了全国各高校普遍出现学生欠费较多的问题。有的地方、有的学校甚至十分突出。如2005年按规定我校学费应收4900万元,实际仅收3159万元,学生当年欠费1741万元,占应收学费的35%,加上以往年度遗留的学生欠费426万元,欠费总额达到2167万元,欠费学生3340人。

  这样高额的欠费对于把学费作为办学经费来源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来说,是承受不了的,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作。因此,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各种措施追缴学费,这当中有的做法是“扣压欠费学生的毕业证书”,这又造成学生和学校的直接对立。可以说,学生欠费已成为各高校疲于应付,而又不得不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贫困家庭压力大,影响社会稳定
  如此昂贵的学费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绿色通道”,但每年大学开学注册之前,贫困家庭都要为家中大学生入学艰难而无奈地筹集学费。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而且还有入学“绿色通道”。然而由于政策的宣传及落实仍有不足,家长对政策不了解,因此仍有一些家庭处于困境之中。

  贫困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困难
  贫困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艰难,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们在发奋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面对日益严峻的贫困大学生问题,各高校都把它摆在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位置,采取多种多样的资助方式,但毕竟学校能给的补助十分有限,也只能解一时之需,更何况还不是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获得补助。同样,也不是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获得奖学金、获得勤工俭学机会、获得助学贷款。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在的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以我校为例,贫困生主要集中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的贫困地区。
  贫困大学生当中虽然不乏洪战辉、张九精这样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形象阳光的典型,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奋斗不息的事迹。但绝大多数贫困生学习、生活压力大,校园中也因此出现了一些贫困生因贫困导致心理扭曲而发生的悲剧。贫困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合力破解贫困生难
  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产生,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变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去探讨其根源。但从教育内部来说,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的收学费制度。如今人们议论最多的也是高校收费过高的问题,矛头直接指向了高校。

  至于能否降低学费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学费不是哪个学校自行规定的,它是国家物价部门在综合考虑高校培养一个学生所必须支出的生均经费后确定的。实际上现在大多数高校在生均经费的收支上是基本持平的,如果把贫困生的欠费考虑在内,学校的生均经费是支出大于收入的。要降低学费,国家必须加大投入,此长彼消,主动权不在学校一方。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给高校投入足够多的经费,我们还是“穷国办大教育”,目前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以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

  (一)国家倾斜照顾

  政府负担着解决贫困大学生就读难的重大责任。必须肯定的是,从贫困生出现的那一天起,国家就高度重视,采取了包括“奖、贷、助、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目前只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现行有关资助贫困生的政策规定,是完全可以保证每一位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的。但实际上这些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因此,各级政府要认识到,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要把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落实好。

  1.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要加大政府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以我校为例,2005年度获国家贫困生奖学金有35人,每人4000元,仅占贫困生总数的1.2%;获省级贫困生奖学金的有63人,每人3000元,也仅占贫困生总数的2.1%。这样的比例应予以提高。

  2.拨出专款设立贫困生资助专项基金。建议政府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直接拨给学校,由各学校成立自己的“爱心助学基金”,向贫困学生进行无息借款。

  3.建立“政府代偿”机制。建议政府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代偿款”,对未还清贷款的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地区乡镇以下中学任教,服务3-5年的可以由国家代还部分贷款,以此作为奖励。另外,政府按5-8%的贫困生比例,或确定每校10-20名,每年从贷款的贫困生中评出品学兼优者,予以减免,由国家代偿。这种做法有利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更有利于激励更多的贫寒学子拼搏成才,脱颖而出。

  4.市县政府设立优秀贫困高考生奖。各市县按其辖区每年按一定比率设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二)银行更多支持

  国家助学贷款是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来源主渠道,如果这一渠道不畅通,贫困大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从运作的情况看,由于存在一些学校学生还贷率低,不良率高,银行工作量大,成本高,经济效率差的问题。因此银行贷款工作在一些学校进展不顺利。

  对各高校来说,学生的贷款最终是作为学费由银行划拨到高校的账户上的,高校是助学贷款政策的主要受惠者。因此,高校有必要帮助银行在贷款管理上把好关,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降低学生还贷违约率。与此同时,银行更应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管理无担保贷款的经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设计,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社会真情激励

  社会力量是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国家在引领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树立助学帮困的社会风尚与倡导捐资助学的政策支持方面力度不大,社会各方面对捐资助学的认识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很薄弱,无法从结构上和制度上根本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呼吁社会参与资助贫困学生的力度。

  1.加强宣传,利用社会零散资金资助贫困学生。现在社会零散资金多,有爱心的人多,但他们不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要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满足捐资助学者追求社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需要;努力形成“政府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关心与支持,社会各界充分理解贫困生资助工作并提供有力的援助,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关心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2.进一步开辟社会捐资助学渠道。要采取政府对企业的助学捐资准予在税前列支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开辟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大力开展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活动,成立各种助学兴教基金和各种奖学金,给贫困生提供无偿资助,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要推广“一帮一”包扶持助学模式,即一个家庭、一个党支部、一个工会小组或一个企业等,对口帮助一个或几个贫困大学生。

  3.鼓励企业为贫困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这不仅能有效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又能为企业留住人才,解决企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又可以为大学生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四)学校全力帮扶

  高校在资助贫困学生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健全适合自身实际的完整的救助贫困学生的体系。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贫困生工作。要做好贫困生工作,各高校必须统一思想,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转变资助观念,建立可循环发展资助体系。各高校必须转变资助观念,科学设置资助要素,建立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资助体系。

  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认真研究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予关心鼓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坚定他们直面困难的信心。

4.建立大学生诚信品行档案,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因此,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能够切实开展起来,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品行档案,减少银行的风险和顾虑。同时也激发贫困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尽管各方面的经济资助和人文关怀对解决贫困生问题至关重要,但这些只是帮助贫困生的外力。要真正“双脱困”(远离、摆脱生活贫困和心理贫困),成长为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有用之才,关键还在贫困生本人。总之,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只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大家形成合力,使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破解,不是不可能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