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正文

“精准资助”原则指导下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 2016-0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 【大】 【中】 【小】 访问量: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精准扶贫”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部署。“精准扶贫”不仅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对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空间。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以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努力创新,全力推动学生资助工作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精准资助。

第一,贯彻“精准资助”原则的基本前提是资助需求测评。“精准资助”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学生的“需”。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症”、“精准”、“靶向”都是在强调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资助需求。具体到高校学生资助中主要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这是资助需求测评的核心,也是当前资助工作面临的瓶颈性难题。“要做好资助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特别是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迅速扩大,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力度也迅速加大,怎样确保两者及时有效匹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总结当前高校经验的基础之上,举全国之力,建立普遍适用的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型。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联邦政府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联邦计算法(简称为FM),用于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将其写入高等教育法,一直沿用至今。据美国大学委员会和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简称NASFAA)的调查,全美超过70%的高校直接使用FM计算法,其余高校修改使用。我国也应该尽早开发全国适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型。另一个问题是在科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同时,注意全面、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解决了一个经济困难学生范围界定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分析这些学生在心理、思想、能力、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研究他们在以上诸多方面存在的独特需求,为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有效助学措施奠定基础。

第二,贯彻“精准资助”原则的基本模式是“分层助学”。学生需求虽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总体上可分为不同的层面,主要有三个不同层面。一是“保底线”层面,即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这是面向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在这个层面上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主要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予以解决。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家在资金投入上是充足的,应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保底线”的问题。二是“抓主线”层面,即通过资助工作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习总书记曾强调:坚持精准扶贫“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一重要思想就是在强调资助要与育人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资助项目的设计、资助资源的配置上进行结构调整,总体原则是“扬奖抑赈”,即增加激励性资助项目,减少无偿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助学金,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例如,可增加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学校增设奖励性助学奖学金等。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性助学项目既要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要奖励在科研、实践、公益服务等方面突出的学生,还要照顾到进步明显的学生。抓主线不仅要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要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需要通过资助工作促进学生爱国感恩、自立自强、诚信友善。三是“争上线”层面,即通过资助工作将一部分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价值所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许多很有潜质的学生,但他们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面临更多的限制和困难。例如,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需要出国学习交流,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他们无力承担高昂的费用。资助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有效措施予以支持。许多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高校设立留学助学金项目,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等;一些高校设立创业助学金项目,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这是资助工作大有可为的空间。

第三,贯彻“精准资助”原则的基本保障是资助工作专业化一体化。资助工作的专业化,就是要让资助工作成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一个让很多人愿意从事并长期不懈付诸于努力的事业。专业化的资助工作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专业化的队伍。要建立独立建制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配备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化人员,尤其要选聘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到资助工作中来。二是专业化的研究。要把资助工作当成一门学问,从学生资助的基本原理、历史经验、科学方法和国际比较等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资助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三是专业化的平台。主要是指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学生资助工作以大量的学生和资助信息为基础,这需要运用当前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等理论和技术,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专业化的发展更需要一体化的保障。资助工作一体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一体化。学生资助工作要独立和专业化发展,但不能和学生工作相脱离,要和学生工作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的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就业创业等工作相衔接,协同规划、推进和发展。二是本研资助一体化。学生资助具有连续性,就学生资助而言,研究生和本科生只是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家庭经济状况、资助需求等方面是连续的,资助工作要统一规划本研,这有利于资助工作的连贯性、持续性和科学性。三是奖助一体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奖学金要和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类助学金一体化,体现“大资助”的理念。如果奖助分离,则容易出现重复获取有限资助资源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四是资助政策一体化。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不能零散布局,而要充分考虑政策体系的整体性,突出整体优势,注重政策之间的衔接和搭配。不同的资助项目既要有特定的资助目标,又要相互辅助、形成合力。

 

作者简介:李亚员,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资助、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思潮。